登录 注册

国内新闻>>正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清明采访见闻

来源:新华社作者:蒋芳 蔡玉高责任编辑:康哲2015-04-06 11:57

公祭效应显 清明祭奠多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清明采访见闻

清明,南京,阴雨连绵。

手捧菊花、重温历史、沉痛悼念……在这个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迎来如流的参观者和悼念者。据统计,进入4月纪念馆日均参观和悼念人次近5万,清明当日高达11.2万人次,创下历年新高。

“哭墙”前的悼念

5日早晨,飘零了一早的细雨忽然停了。

“亲爱的妈妈,儿子和家人现在过得很好,你安息吧!”82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佘子清跪在纪念馆的“哭墙”前,边流泪边向母亲告慰。

这是首个国家公祭日后的第一个清明。

3月31日至4月5日,记者连续6天在纪念馆采访。尽管上午8点半才正式开馆,但每天不到7点,纪念馆1号门前便排起了长长的参观队伍;由于前来祭拜的人数太多,哭墙前的鲜花必须每隔两小时就清空一次。

前来参观的游客,或在史料陈列馆感受这场人类的浩劫,或在公祭鼎与和平大钟前留影纪念,或在万人坑遗址和祭坛为死者默哀。今年一季度纪念馆已经吸引了包括北京、上海、浙江、新疆等26个省区市80多个城市的团队前来参观悼念。

4月2日,扬州树人中学的师生参观结束后,在祭奠广场的集体宣誓声吸引了许多参观者驻足。该校一位班主任老师介绍,清明期间集体参观,就是为了让大家实地接受历史教育,更深体会“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