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国内新闻>>正文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清明采访见闻

来源:新华社作者:蒋芳 蔡玉高责任编辑:康哲2015-04-06 11:57

公祭效应促观众激增

“这是国家公祭日带来的效应。”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介绍,尽管去年因筹备公祭仪式闭馆一个月,但全年参观人数仍然超过800万人次,同比增长30%。今年一季度,参观人数达147.9万人次,同比增长近一倍。

参观人数的跳跃式增长,进一步表明公祭日的设立深得民心,高规格的公祭仪式产生了极强的正能量,促民众回溯历史、不忘屈辱。

南京中旅导游吴丹丹告诉记者:“公祭日大大提高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普及程度,以往一季度是淡季,但现在‘淡季不淡’;游客们过去‘到此一游’,现在常会不断提问。”

国家公祭的举行,在国际上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首个公祭日以来,美国、日本、韩国、捷克、新加坡等52个国家和地区的4210人次国外公众前来参观。其中,日本团队有9个。

17岁的日本高中生横山贵大说:“中国的国家公祭日让很多日本年轻人第一次听说了南京大屠杀。我到这里看到了实物和史实,心里深深地刺痛。”

4月3日,法国驻华大使顾山参观了纪念馆。他在留言簿上留言道:“永志不忘。避免此类大屠杀在未来再度发生。向受害者致意!”

最好的纪念是传承

4月3日,日本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者植树访华团第30次来到纪念馆举行植树悼念活动,表达日本国民对侵华战争的反省和忏悔。年龄最大的团员已经83岁高龄,最小的刚满18岁。

据悉,30年来已陆续有1000多名日本植树访华团友好人士在南京种下5万多棵象征着和平的友谊之树。而访华团中的团员也是一代代地传承:冈崎嘉平太先生去世了,他的妻子、儿女手捧老人的遗像,接着来南京赎罪。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无论对英烈还是遇难同胞,最好的纪念是传承。”朱成山说,无论是日本植树访华团的赎罪传承,还是中国人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记忆传承,都要靠一代一代人身体力行。

越来越多的人走进纪念馆,通过实地参观重温残酷的历史,才会愈加珍惜和平。将反对战争的记忆延续下去,才是对逝去同胞最好的告慰。(新华社南京4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