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容也是训练的一部分

进入4月,除了专业训练外,仪仗女兵们又多了一项新任务——学习化妆。
对此,中队长程诚解释说:“我们在执行仪仗司礼任务时代表中国女军人的形象,同时也是为了表达对来访对象的尊重,所以根据国际礼仪的标准化淡妆。”妆容的标准是“端庄、自然、大方、有精气神”。
“这种淡妆能更好地体现中国女性的美,化起来也很方便,十几分钟就能完成。”徐子杰说,“化淡妆不是为打扮和装饰,而是为了展示出我们自信的精神面貌。”
为了保证执行任务时不出纰漏,平时训练前女兵们都会按要求化淡妆,“这也是训练的一部分。”事实上,化妆会影响排汗,但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的女兵们却毫无怨言:“一切为了上任务!”
考虑到其他国家仪仗女兵大部分都是盘发,仪仗大队为女兵们设计了发髻。“这种发髻形状扁圆,两侧微微上翘,外面用发网固定,搭配上卷檐帽,显得整齐利落”。
“女兵头上的发髻体现了东方女性的古典美,又充满了现代气息,同时美观、简洁、稳固。”程诚说,这种发髻颇受女兵欢迎,“不仅端庄大方,而且盘起来速度很快,两个女兵一组互相盘,两分钟搞定!”
对于普通电视观众来说,三军仪仗队的镜头也许只是一闪而过。但就是为了这精彩的瞬间,女兵们会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把完美的女军人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
在苦练正步的间隙,女兵们最喜欢的事是被叫去量礼服和马靴的尺寸,这意味着离执行任务又近了一步。
赵颖告诉记者,第一批女兵大都已经穿坏了好几双马靴。“靴筒被保养得锃亮,靴底却磨出了一个大洞,都是天天踢正步磨坏的”。
4月初,女兵开始和男兵进行合成训练,每天在训练场上踏乐行进。这是执行任务前的最后一项训练。
迎接外宾通常分为3种规格:第一种是由151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主要迎接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第二种是由127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主要迎接国防部长、参谋总长;第三种是由101人组成的单军种仪仗队,主要迎接外军的军兵种司令。
按照计划,女兵们将要参加的是第一种规格的仪仗司礼任务。“根据任务规格,首批需要13名仪仗女兵上场。”训练处处长朱振华介绍说,“其他队员列入预备队,她们也都具有上场执行任务的能力。”
首批上场的13名女兵如何选出来?“过关!”程诚的回答非常简练。
“过关”是仪仗大队一个独特的传统。遇到上任务前需要选拔仪仗兵,大队长李本涛会把5个中队全部集合起来,让选拔对象逐个在700多人面前走正步。5位评委手里拿着乒乓球拍儿,根据选拔对象的表现作出评判。“红色的一面代表通过,黑色的一面代表淘汰,3票以上才算过关”。
“这非常考验仪仗兵的心理素质。”经历过“过关”场面的程诚笑着说。那天,第一批女兵全部上场。在评委们的多方考察下,队长程诚被选为空军护旗手,赵颖和11名女兵分3组编在陆海空军种方队的最后一列接受检阅,徐子杰和其他女兵作为预备队员一同参加任务。
在教练班长王振伟的印象里,女兵们“领悟能力非常强”,“不到两周,所有人都完成了基本训练,进入到连贯正步分解动作的练习中”。
在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女兵们都铆足了劲儿练动作,希望得到认可。有名第二批进来的女兵说:“在三军仪仗队,能得到表扬是一件很酷的事儿!”
同时,这些表扬也是衡量女兵训练水平的重要指标。“大队表扬记10分,中队表扬记5分,分队表扬记3分。”而量化积分则作为仪仗司礼任务选拔、评选“十佳标兵”的重要标准。
“荣获‘十佳标兵’的女兵家长还将获邀参观仪仗队,这对女兵和家长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赵颖说。2014年11月,正是因为她的出色表现,阔别仪仗队40多年的父亲赵双进受邀再次踏进这片承载昔日荣光的土地,“被老部队的新面貌感动得热泪盈眶”。
那几天,赵双进和爱人每天5时多起床,等在训练场一角看女儿训练。“就像我们当年一样刻苦、严格。”这位老仪仗兵不禁感慨,这群女兵身上有着三军仪仗队的优良传统, “绝对堪当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