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0月9日电
595年和90年,说不尽的故宫
新华社记者蒋芳、姜潇、史竞男

故宫一角(8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对于游客,这是人生必去景点;对于历史迷,这是无数大事发生所在;对于古建爱好和研究者,这是东方皇家建筑巅峰;收藏玩家、摄影爱好者、穿越电视剧迷,以及每天数万来自全球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或惊鸿一瞥的欣喜,或难以割舍的情愫。
一条中轴线纵贯。金色琉璃瓦顶下、朱红高墙内,圈住的是有形的宫阙亭台,播散的是无形的历史氤氲。
历史地看,故宫正走向自己生命的第六个百年。
10日,这座曾经的皇家禁地脱身而成的博物院整整90岁。
物与宫 凝固历史的精神气质
一殿一房,一砖一瓦,600年岁月凝固下故宫独特的历史精神气质。
到故宫,无人会不去参观太和殿——紫禁城的核心。但少有人知这座坐落在八米多高的汉白玉三台上的宏大宫殿独一无二的标志,只是屋顶上一个小小的脊兽。兽名“行什”,猴面人像,背生双翼,手持一柄金刚宝杵。
“宫殿垂脊兽的装饰有着严格等级区分。中国所有古建筑中惟有太和殿这一处屋顶上出现了10个脊兽。寓意是皇权至高无上,连最大数字九都不足以表达其尊贵。”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王子林说。
永乐十八年(1420年),北京紫禁城建成。龙椅上的第一位“天子”,是明成祖朱棣,最后一位,是清逊帝溥仪。近600年间,明清两代共有24位皇帝在这里居住,统治着整个中国。
紫禁城之所谓“紫”不是颜色,而是对应着古人心目中的王者之星紫微。天帝的居所称作紫宫,紫禁城则被视作紫微垣在人间的投影,是天子的居所。
由是,这座恢弘宫殿内的一砖一瓦,都将皇权、礼制的语言铸造其中,堪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形态最完备的空间表达。
除去太和殿那个特殊的10,9在故宫几乎触目可见。
曾是北京城最高建筑的太和殿,长宽比例正好是九比五,代表着九五之尊;正红宫门门钉横竖都是9个;就连民间传说的故宫房子数量也是9999间半,多出的半间是文渊阁的楼梯间……
那么多9当然也没让明清两个皇朝久久归一、万世一统。但存留下的这个总面积724250平方米的皇家建筑群和其蕴含的中国文化因素,跨越时空,传承至今。
故宫最多的就是房子。其中,公认奢中最美、美中最精的是“倦勤斋”。这里是乾隆颐养天年之处,由皇帝本人亲自设计,内部装饰并不金碧辉煌,大量使用了竹制品。南方的竹制装修在干燥的北方常常离缝走样,倦勤斋的竹子却经年累月的牢固。奥秘就在于外面裹着一层竹簧,里面的木胎却是皇家专用的金丝楠木。
皇帝的品位要靠工匠们的好手艺才能实现。2002年,倦勤斋修复工程启动,这项耗时六年完成的工作,大量时间耗费在了寻找失传的工艺上。“我们遍寻中国,才在安徽潜山找到和两百多年前一样的造纸技术;在江苏南京找到几近失传的云锦技术;在浙江东阳寻觅到了世代相传的竹编工艺等等。”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副主任曹静楼说。
中国竹工艺大师何福礼至今仍记得为了钻研失传的“翻簧”工艺,他每天凌晨起床研究,直到深夜才休息。“竹簧要软化至像纸一样薄,并能像布一样在起伏不定凹凸不平的木雕图案上进行镶贴。竹子太老或太嫩都不行,另外,越软化竹子的纤维就越少,可太脆了也不行……我这才终于知道了老祖宗的工艺有多么了得。”何福礼说。
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智慧的结晶,多少无名英雄为之付出了汗水乃至生命,光采集木料一项,《明史》中就记录下入山伐木者“入山一千,出山五百”之说,可见伤亡率之高。然而,即使是故宫的奠基人蒯祥那样的代表人物,官至工部侍郎,其生平事迹,《明史》也并未列传,仅散见于其他史志。
不知道故宫还有多少有形的器物,凝聚着先人无形的智慧。遗憾的是,除了已经成为世界记忆名录的“样式雷”建筑图档,多少能工巧匠,他们的创造、他们的名字都永远被封存在故宫的屋边瓦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