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5年和90年,说不尽的故宫

来源:新华社作者:蒋芳 姜潇 史竞男责任编辑:吴昊
2015-10-10 00:21

工人在故宫进行修缮(8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院与宫 由乱到治走向更加壮美

2015年的9月,故宫博物院院庆90周年的重量级首展——“石渠宝笈特展”开展,近300件绝世珍品,吸引世人目光。清晨,红色的宫门刚一打开,文质彬彬的观众们便发足狂奔,跑进展厅,然后趴在《清明上河图》的展柜上,一厘米一厘米地观看。现场工作人员不断提醒,队伍才缓步前移。

90年前也有“故宫跑”。

1925年10月10日的上午,紫禁城的大门第一次向公众打开,在3000多名社会名流的见证下,城门上挂起“故宫博物院”匾额。当天的北京城堪称“万人空巷”,“人们无不向此同一目的涌进故宫,一窥此数千年神秘的蕴藏。”据故宫的老人回忆,在闭馆后捡拾被踩掉的鞋,就有整整一筐。

从“宫”变成“院”,从皇家禁地变成公共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始终与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休戚与共。

“九一八”事变后,为保护文化遗产安全,故宫博物院决定精选数十万件珍贵文物,开始南迁。绵延十余年,地迤数万里,辗转颠沛,艰苦卓绝。

南迁的历程,也给故宫带来了至今未能复原的重大影响。1948年,国民党政府又下令精选部分文物跨海运台,并于1965年在台北建馆贮藏。从此,故宫文物隔海相望,两地分离。

令人惊叹的是,战火中的故宫文物却基本无损,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得以保存,更创造了二战中人类保护文化遗产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故宫博物院,开启了面向大众的博物馆的全面建设。门窗蒙尘,荒草萋萋,历经战火的故宫博物院一片破败景象,据说光是堆在各处的垃圾,就清理出25万立方米,又从内金水河中清理出5000立方米淤泥……

春夏交替,秋去冬来,故宫博物院也与新中国一起,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故宫是有生命的,因为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才有持久的影响力,只有传播才有广泛的影响力;只有有影响力,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力量。”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