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拍蝇清蛀”,更要提高决策水平
记者梳理全国各省份2011年到2014年100余份审计报告发现,扶贫资金“跑冒滴漏”并不少见,有些企业以“编造虚假合同”“虚列项目”“重复申报项目”等形式骗取扶贫资金;有政府部门把扶贫资金用于请客、送礼、接待,甚至旅游、买车、盖楼的。
这些被揪出来的违规、违纪案例五花八门,令人痛心。
河南审计发现,2010年至2014年,中等职业教育“蓝领班”培训贫困学生7.44万人,有近半数属于编造虚假身份和培训信息,套取扶贫资金近亿元。
对此,河南省审计厅厅长刘荃说,省扶贫办委托3家会计师事务所对涉及的141家培训基地的37120名“蓝领班”学员进行了核查。截至目前,已责成相关市县收回10家培训基地套取的补贴180.4万元。
同时,河南省扶贫办还撤销违纪违规的27个培训基地的培训资格;处理扶贫部门相关责任人7人、培训基地主管及工作人员70人。
从各地反馈的信息来看,很多扶贫资金“苍蝇蛀虫”正在被清理。而提高扶贫投入的决策水平,比“拍蝇清蛀”更关键。
若把贫困比作一场病,那扶贫资金就是源源不断注入的“治疗针剂”。精准扶贫,不仅要确保“针剂”注入“病体”,还要确保“针剂”以正确的方式注入合适的“位置”,才能发挥最大疗效。
截留挪用扶贫资金,就像把“针剂”偷走,或让“针剂”短斤缺两,只要制度严密,监督到位,是相对比较容易发现和杜绝的。而“针剂”用得到不到位,就不是那么容易发现和判断了,等到发现时,往往钱已经花出去了,连亡羊补牢的机会都不多了,这才是对“精准”最大的威胁。
明洞易补,暗穴难防。用到容易,用好难,要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对扶贫资金精准使用的要求,还有不少路要走。
(记者李亚楠、杨洪涛、张亮、王飞航、夏军)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