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点出的文化课题

来源:新华社作者:姜潇 蒋芳 周润健责任编辑:康哲
2015-12-24 17:45

城市改造千疮百孔,何处安放我们的城市文脉?

·“四合院是北京名城的细胞,没有四合院就没有北京城!”——谢辰生

·“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载有城市文脉的建筑被一个个推倒,城市变得千城一面,城市特色逐渐消亡。”——冯骥才

·“大批高建筑、怪建筑拔地而起,与原有环境极不协调,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逐渐失落。”——谢辰生

北京古城,围绕中轴线,东西对称,完整的街巷体系、空间格局和城市面貌,令众多外国建筑师叹为观止。

“人类在地球表面上最伟大的个体工程也许就是北京了。”这是美国城市规划学家埃德蒙·N·培根在《城市设计》一书中发出的赞叹,“它在设计上如此杰出,为我们今天的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藏。”

然而今天,当你登上景山四目眺望,林立的高楼建筑刺入眼帘,城市的轮廓却被一处处“混凝土屏障”所阻断。

谢辰生是新中国文物法规制定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人。几十年来,他一直执著地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奔走疾呼:面对大街上的“拆”字横行,他痛斥;面对文化遗产被过度开发,他揪心;面对有人要拆北京的四合院,他直言“四合院是北京名城的细胞,没有四合院就没有北京城”。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地方大拆大建,文化遗产惨遭破坏,城市肌理千疮百孔,历史城市失去原貌……无不让人感到痛心。

冯骥才叹息:“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载有城市文脉的建筑被一个个推倒,城市变得千城一面,城市特色逐渐消亡;霓虹灯铺天盖地,城市文化消失殆尽。”

谢辰生愤慨:“大批高建筑、怪建筑拔地而起,与原有环境极不协调,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逐渐失落。”

日前,南京拟施工建设的地铁5号线,因沿线涉及183处文物点、穿过6处地下文物重点埋藏区,被称为“对南京千年文脉影响最大的地铁线”,引起各方关注。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明确表示:“暂不同意南京地铁5号线选线规划设计方案。”

曾参与过南京明故宫和历史街区保护论证的阮仪三认为,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日趋成为重要竞争力。城市的发展,亟须我们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并纳入城市规划,对城市中尚存的文脉进行抢救性保护。

不抹掉前代的书页,让城市文脉永续传承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如何才能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学者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尊重历史,尊重先人的智慧,尊重先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明也需要积累。“我们的先人在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许多伟大的智慧,当代人以为自己掌握了更多自然科学方法,就忽视这些智慧,认为古人的建筑落后了、不适应现代生活,这种看法是十分片面而有害的。”赵中枢指出。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赵中枢曾赴现场考察。据他回忆,都江堰南街的历史建筑虽然东倒西歪,却没有倒塌,但不远处上世纪70、80年代的建筑倒塌了许多。其中可能原因很多,但我们不能不佩服先人的智慧。

近年来,在城市发展中尊重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越来越得到党中央的关心和重视。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2015年12月,时隔37年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这让文物界人士和更多致力于在城市发展中保护文化遗产的人们,感到欢欣鼓舞。

赵中枢说:“延续城市文脉,保护文化遗产,是提高中国文化自信,树立城市精神的重要举措。我们可以预期,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将走上正轨,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顺应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保护文化遗产,打造城市精神,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幸福。”冯骥才说。(参与采写:喻珮)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