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事业基于不竭动力
人民创造历史。在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需要焕发人民的主动精神和创造伟力。
重庆市綦江区郭扶镇居民王华东是成千上万受益户籍制度改革的农民工之一。两年前,他带着11岁的儿子和74岁的父亲落户重庆主城区后,依然享有原先在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林地等权益,同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享受就业、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
重庆市针对农民工进城落户“两头不靠”的问题设计了一整套政策框架。4年来,累计转户436.6万人、112.5万户,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2010年8月的29.2%上升到现在的47.6%。
“所有政策的制订和出台都遵循一切为了方便群众和激发发展活力,在政策框架内确保转户居民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重庆市公安局副局长郭金严说。
住房、教育、医疗、就业、分配、社保、环境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在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目标上取得进展,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共享水平,织牢织密民生“保障网”,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期待、新诉求,坚持人民共创共享。”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韩庆祥说。
改善民生不是一时一事的政策安排,而是中国道路的本质要求。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必然伴随利益的深刻调整。“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还要把“蛋糕”分好。
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主要民生指标却稳中有升。今年上半年,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国财政在重点民生领域,如社保、医疗、教育、住房等,支出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暑假期间,东北边陲黑河市的黑河小学派出多位教学骨干到高校进行培训,研究掌握符合本校办学特色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以便依托黑河市在黑龙江省率先建立的教育云数据中心,实现全市中小学优质资源共享。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途径,也最能体现社会公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黑河小学校长费聿玲说,下一步学校将继续扩大网络“专递课堂”在县、区的覆盖面,为到2019年实现黑河市全部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而努力。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基本协调。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价值追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教授谢春涛说。
发展依靠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生动实践,增加了人民的获得感,激发起中华民族最深沉的创新禀赋和经济社会活力,为推动实现“中国梦”注入源源不竭的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说,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我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也决定着我们能否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的战略机遇,再一次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