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新词、常用词,你读懂了吗?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张雪燕责任编辑:武千妍
2017-03-31 01:20

二、部署2017年总体工作时提到的新词、常用词

1、五位一体

【报告原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释义】“五位一体”,是对“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概括表述。

从十六大报告里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再到十八大报告中的“五位一体”,我国发展的总体布局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四个全面

【报告原文】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释义】“四个全面”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同时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逆全球化

【报告原文】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主要经济体政策走向及外溢效应变数较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

【释义】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困难和风险增加,加之难民潮、地区冲突等国际安全问题和收入差距扩大、失业等经济社会问题,国际上出现了质疑甚至反对全球化的声音和行为,也就是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的、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代表的“逆全球化”思潮。

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发展潮流,不能因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一些问题就全盘否定经济全球化。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1月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出,“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升发展的内外联动性,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多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针对逆全球化问题开出的一剂良方,也是为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搭建的一个崭新平台,是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行动。

4、外溢效应

【报告原文】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仍在延续,“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抬头,主要经济体政策走向及外溢效应变数较大,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

【释义】经济学把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的部分称为外溢成本,把社会效益大于私人效益的部分称为外溢效益,这类现象统称为外溢效应。外溢效应是指一个组织在进行某项活动时,不仅会产生活动所预期的效果,而且会对组织之外的人或社会产生影响。例如,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投资设厂时会转移一部分先进技术,跨国公司在从发展中国家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也间接地提升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有利于全球经济加速增长。当前,一些发达国家推行以贸易保护主义为代表的“逆全球化”举措,表面上看暂时维护了自身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却延宕了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最终还是会影响到它的利益,损人而不利己。

2015年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表示,合作共赢的理念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适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广泛领域;不仅适用于地区国家之间,也适用于同域外国家开展合作。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防范不同经济体经济政策变动可能带来的负面外溢效应,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变革,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共同应对世界经济中的风险和挑战。

5、定向调控、相机调控

【报告原文】今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提高预见性、精准性和有效性。

【释义】作为区间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定向调控重点是针对区间内出现的不同情景,匹配不同的对策措施,精准发力、定向施策;相机调控强调政府要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灵活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

从2013年开始,宏观调控明确经济运行合理区间,把稳增长、保就业作为“下限”,防通胀作为“上限”,形成了区间调控的思路和方法。2014年,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创新实施定向调控,基本思路是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功夫,预调微调、远近结合、防范风险,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和行稳致远。2015年7月的两个经济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首度提出要“更加精准有效地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

6、“三公”经费

【报告原文】各级政府要坚持过紧日子,中央部门要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的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决不允许增加“三公”经费,挤出更多资金用于减税降费,坚守节用裕民的正道。

【释义】“三公”经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以及公务招待费。压减相关开支,防止奢侈浪费,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014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各级政府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过紧日子。要严格执行“约法三章”;政府性楼堂馆所一律不得新建和改扩建,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只减不增,“三公”经费只减不增。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加强行政监察,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加大审计和审计结果公告力度。2014年要对土地出让金收支和耕地保护情况进行全面审计。2017年3月10日,李克强总理在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再次表示,今年中央部门带头,一律按不低于5%幅度压减一般性支出,目的是更多让利于民、让利于企业。

7、广义货币M2

【报告原文】今年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长均为12%左右。

【释义】广义货币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和狭义货币相对应,以M2来表示。广义货币是现实流通的现金加上各类存款的总和,常用来衡量整个社会的资金。

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预期增长均为12%左右。相比去年13%的水平略有下调,边际上有所收紧,但幅度温和。再考虑到近两年,可供央行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变得更为丰富,相信在更为科学的货币调控体系下,市场出现“钱荒”的可能性正在逐步降低。此外,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手段维护市场流动性基本稳定,合理引导市场利率水平,疏通传导机制,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

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报告原文】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释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2016年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月26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