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戈壁?塞北江南!新数据颠覆西北角旧印象

来源:新华社作者:曹健 张亮责任编辑:武千妍
2017-09-12 09:46

 

宁夏中卫市常乐镇瓜农在给硒砂瓜浇水(2016年7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然

荒漠戈壁?塞北江南!

北风折草,八月飞雪。边塞诗人笔下的西北总是不可名状的荒凉。然而观念和技术之变却能“释放魔力”,让昔日的不毛之地焕发令人难以想象的生机。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十年九旱,“春种一粒麦,秋收一棵草”。从2006年开始,通渭县根据当地秋季降水相对较多的实际,率先探索出“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甘肃省农牧厅种植业处副处长潘新解释说,通过在农田里起陇、覆膜,一方面限制土壤水分蒸发,另一方面提高垄沟雨水收集,据测算,当土壤湿度达20%时,每亩地相当于蓄水300立方米。

每年推广超过1000万亩,年增产粮食超过100万吨,这两个靓丽的数据量化了甘肃省近年来旱作农业推广的丰硕成果。而这项新技术不仅惠及甘肃,也造福着陕西、宁夏、新疆、青海等省区旱作区群众,土豆产量大幅提升、玉米种植区域扩大……农业科技成为旱作区守望在田野的“及时雨”。

戈壁也能种瓜?这是不少人听说宁夏硒砂瓜后条件反射式的疑问。宁夏中卫市香山地区群众,通过在土地上覆盖一层10至15厘米厚的砂石颗粒,在砂石下土层上种植西瓜,既合理利用了光热资源,又能有效节水。这一看似微小的技术变革,却催生了年产值14亿元的富民惠民产业。且由于瓜大味甜、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硒砂瓜获得市场广泛认可,全国各地客商每年夏季云集抢购。

实际上,西北荒地变沃土的奇迹,正是尊重、巧用自然规律的结果。今日之西北,仍有不少期待改变的标签,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将来,或许这种改观会超乎想象,而新面貌、新发展的西北正是大家共同的愿景。

(参与记者潘莹、王博、郑昕、吴刚、王金金)

(新华社银川9月12日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