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破冰30年:暗流与潮流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宋春丹责任编辑:张硕
2017-11-03 15:36

领导们

邓颖超要求,对台工作要“细水长流”“见缝插针”,对台宣传要讲究方法,要考虑到对方能接受与否。

她去沿海地区考察,听到厦门广播里播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当即要求有关部门研究,改为《歌唱祖国》。她还对当地负责人说,你们掌握着第一手材料,要为上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邓颖超保持着群众工作出身的思维敏锐和善于鼓动,喜欢即席讲话,不喜欢别人帮她准备讲话稿。她还常亲自修改对台文件,凡出现“大陆”之处,必定亲笔加上“祖国”二字;见到“炎黄子孙”,都改成“祖国各族人民”。

中南海西花厅海棠盛开的时候,她会邀请对台办工作人员一起赏花散步,有时一起观看台湾的资料片。

常务副组长廖承志可谓四位一体,港澳、台湾、侨务、对日友好工作一起抓。他几乎每天从早上忙到深夜,无论是港澳台同胞还是海外华侨,只要来北京,一般都会由他出面会见。

廖承志强调,对台办的工作“是水面底下的工作,不是浮在上面的工作”,要恰到好处,做到节骨眼上。

除邓颖超叫“小廖”外,其他人都叫廖承志“廖公”。廖公幽默亲和,与他相处,大家一点拘束都没有。他爱给人起外号,来开会总是摸摸这个人的脑袋,碰碰那个人的鼻子,还经常一边听别人发言一边在纸上画小人。只有一次,在邓颖超家里看录像,他一动不动,老实得像只猫一样。出来后大家纳罕地问他,他很严肃地说:“那是我长辈。”

廖公烟瘾很大。他做过心脏搭桥手术,夫人经普椿不让他抽烟。开会时,他一坐下来就会伸出一根手指:“给支烟。”递给他一支,他夹到耳朵上:“再给一支。”又藏在眼镜盒里。邓颖超对烟过敏,如果她到会,廖承志总是过一阵就会说:“大姐大姐,休息十分钟好不好?”然后到走廊去抽一支烟。

乐美真说,廖公虽然生性诙谐,但实际上工作抓得非常紧,善于集思广益,又能坚持原则。“那时工作效率很高,既议大事,又抓落实,谋略而成事,统筹又调动各方。”

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后任对台办主任的杨斯德曾说,廖承志当副组长,不是撒手的,下属都跟不上。“一个邓大姐,一个他,每天都抓工作,抓得你跟着马前马后的。我们都是大参谋。”

1982年10月,在廖承志建议下,中共新疆党委第一书记汪锋调回北京,成为对台工作领导小组专职副组长。

此前,汪锋从中共新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位置上离任时,中央征求他对工作安排的意见,他表示:“愿意给邓大姐当兵,到中央对台领导小组。”

上任前,邓小平找汪锋谈话。他说:“中央决定你任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副组长,我给你加上‘专职’两个字,已经通过了。对台工作是大事,需要专职的人专门做。现在专做此事的人还不够多。”

汪锋上任后,首先抓了对台办的组织建设。中央发文,明确了对台办的任务和内部编制。1983年11月,中央再次发文,明确规定了中央对台工作的任务、各部门的职责分工、以及地方对台工作机构的建立。

汪锋作为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的唯一一位专职副组长,每天在对台办办公。1983年6月10日,廖承志去世,杨尚昆接任副组长,汪锋改任领导小组顾问,仍直接参与领导工作,直到1987年离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