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破冰30年:暗流与潮流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宋春丹责任编辑:张硕
2017-11-03 15:36

会议

对台办四人不分职级,都吃住在办公室,轮流值班,24小时在岗。办公室不配秘书,文件都是自己起草,用毛笔誊写。按规定,不作工作记录,会见宾客的记录也要及时销毁。领导谈话时也会指示,哪些内容不要记录。

对台工作纪律十分严格。凡是涉及台湾问题的,都要先向对台办请示。四人每天要处理大量的涉台文电,随时处理突发情况,不能直接答复的,就提交领导小组开会讨论。

邓颖超要求,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每周至少开一次会,会议由廖承志主持,邓颖超有时会到场。

每次开会时间确定后,就请中南海管理处安排一间会议室,再开出与会者名单,递交北门或西门,以便与会者进来时拿到通行证。会场上还保持着周恩来开会时的传统,喝茶要交一角钱。没有带钱的领导,会后也会补交。

对台办4人列席会议,负责做会议记录,并负责落实会议决定。每次会后,由耿文卿执笔,出一份会议纪要。

会议讨论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对台政策发布、对台宣传、对台贸易、参加奥委会的涉台问题等。

双方在沿海有小额民间贸易,这方面的问题就会提交到会议上讨论。这种贸易合不合法,海关要不要监管?发生了纠纷,比如认为对方骗了钱就把对方的渔网给收了,该怎么处理?

当时香港有一大批国民党机构和人员,该怎么打交道怎么安排,仅这一问题就讨论了三四次。

允许老兵探亲后,更出现了大量具体问题:老兵过海关带烟,“中华民国烟草局”的香烟让进还是不让进?印有“中华民国”字样的台湾出版物能否进入大陆?

童小鹏曾回忆,他1979年1月1日至4月4日在北京的三个月中,共参加过22次会。除廖承志因病有时请假外,很少有人请假或缺席。

接待台湾人士

在邓颖超的倡议下,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很快成立。

乐美真记得,是他按领导指示,打电话给在廊坊挂职的全国妇联副主席林丽韫,请她来京筹备成立台联。1980年11月,浙江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台湾同胞联谊会,之后,福建、北京也成立了台联。自筹办到正式成立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只花了半年时间。

接待来大陆的台湾同胞,成为80年代初期对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1980年12月31日,陈香梅带着里根写给邓小平的亲笔信来到了北京。陈香梅的外祖父廖凤舒是廖承志的父亲廖仲恺之兄,廖承志1980年在美国做心脏手术时,与已加入美国籍的她恢复了联系。在这之前,她不与大陆来往,只和台湾联系。

在廖承志提议下,中央拨款30万给浙江省委统战部,修缮了蒋家祖坟并拍了照。

廖承志夫妇与邓小平一起会见了陈香梅。廖承志请她给蒋经国捎个话:奉化溪口蒋家祖坟已经修葺一新,欢迎回来扫墓。并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与蒋共勉。

在随后的台湾之行中,陈香梅向蒋经国当面转达了廖承志的问候。她后来回忆:“我因为跟经国先生比较熟悉,信给他以后,就让他看。看了以后,他有一阵子没有讲话,然后说:‘好,我晓得了。’我也不能够再问他了。”

1982年,汪锋召集林丽韫、乐美真、作家协会的毕朔望等人开会,专门研究接待旅美作家陈若曦来大陆讲学事宜。陈若曦后来说:“跟这老头子(汪锋)吃一顿饭,就成朋友了。”这一年,88岁的前国民党外交官范寿康辗转回大陆定居,北京住房紧张,汪锋向中央书记处请示后,落实了他的住房、医疗、工资待遇等问题。1985年,经中央批示,汪锋协调相关部门修缮了陈立夫的叔父陈其美在浙江湖州的墓地。消息在海外报纸上公布后,对一些国民党元老震动很大。

汪锋曾说,对台宣传工作,一要防“左”,二不要刻意刺激台湾当局,三不要有挖苦丑化的文字。在谈到如何防止“左”的问题时,汪锋说,邓小平曾说过,海外对台宣传刊物可以批评共产党,不需偏“左”,而要“一中到底”。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大陆认为低调的,实际还是“左”,我们都觉得高调的,那是极“左”。他还在一次对台宣传会议上说,“左”了你们负责,“右”了我负责。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