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破冰30年:暗流与潮流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宋春丹责任编辑:张硕
2017-11-03 15:36

廖公信

廖公信,也是出于邓颖超的提议。

1982年7月,蒋经国在一篇悼念其父的文章里表达了“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的心愿,并写道:“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邓颖超读到后敏锐地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对话时机。而当时中共内最适合与蒋经国对话的人,非廖承志莫属:他的父亲廖仲恺为国民党元老,他本人与蒋经国曾经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

邓颖超立即于7月4日召集对台小组开会研究,建议由廖承志给蒋经国写一封公开信,劝他认清形势,权衡利弊,作出决断。

廖承志把杨荫东和耿文卿叫到家中商议。大家认为,信中要晓以大义,陈以利害,当然也要动之以情。但信如何下笔,廖承志让大家都回去想想。

这晚,他一夜未睡,亲笔写下了信的开头:“经国吾弟,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

对台办和台湾研究所的两个人组成研究小组,按照这个开头的基调和语气,斟酌书信词句。其间,多次征求邓小平、邓颖超等人的意见,汪锋几次主持集体讨论。经反复修改,几易其稿,最后由耿文卿执笔完成。

这封信规劝蒋经国三思局势,同捐前嫌,共竟统一。信中写道:“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在引用鲁迅的诗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后结尾:“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邓颖超亲笔在后面加了四个字:“伫候复音。”

汪锋回忆,他向中央书记处报告,建议将公开信送中央各领导审阅。习仲勋批示,立即分送。书信稿件很快经政治局通过。

7月24日,汪锋在对台小组会上作了具体部署,商定7月24日以电报形式通过巴黎发给蒋经国本人,随后由新华社发通稿,7月25日《人民日报》见报。

乐美真回忆,他奉命到邮电部电信总局,通过两条经中转的线路,将此信发到了台湾。

为了让台湾民众也看到此信,廖承志再次找来新华社香港分社负责人杨奇,要他想尽一切办法,让香港的《星岛日报》和《华侨日报》用巧妙的方式报道此事。

回到香港后,杨奇约了《星岛日报》总编周鼎、《华侨日报》总主笔李志文到利园酒家咖啡屋喝茶,商谈此事。

就在《人民日报》刊载的同一天,《华侨日报》也全文登出此信,但放在了较靠后的版面。报纸没引起台湾报检人的注意,顺利过关。

《星岛日报》则大胆地在头版头条全文发表,但标题处理巧妙,大标题是《国共昨互促统一,双方仍各言其志》,副标题分了两行,第一行是“孙运璇(时任台湾“行政院长”)盼北京放弃共产主义”,第二行是“廖承志函请蒋经国三度合作”。实际上,正文里孙运璇的讲话只有两行,其后就是廖公信。最终该报也顺利通过台湾报检。

与蒋经国关系密切的国民党要员钱复在其回忆录中披露,7月25日,蒋经国指示他到其官邸,“告以廖承志有电报给他,内容尽是威胁利诱”。 台湾方面最后由宋美龄出面,同样以公开信形式作复,反劝廖承志“敝帚自珍,幡然来归”。

廖公信广为流传,一些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评价它情理并茂,文字老到,文白兼顾,堪称今文观止。

“30多年过去了,如果你现在再读读此信,似有预见,不幸言中。”乐美真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