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破冰30年:暗流与潮流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作者:宋春丹责任编辑:张硕
2017-11-03 15:36

落实政策

对台小组花了三年以上的时间,对台胞台属落实政策。

当时,受影响最大的是两部分人:一是去台人员亲属,二是1949年以前到大陆上学工作的滞留台籍人员。对台办曾疑惑为什么甘肃、新疆等偏远地区也有大量去台人员亲属,后来才了解到,都是历次政治运动中被“发配”到此的。

1981年9月和11月,中共中央两次发出通知,对居住在大陆的台湾同胞“一视同仁、不得歧视”,对相关的冤假错案一律平反。

1982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释放全部在押的原国民党县、团以下党政军特人员,并给予政治权利。

8月,中央落实台属、台胞和起义投诚人员政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成立,汪锋出任组长,从对台办、统战部、外交部、全国台联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到办公室工作。

落实政策办通过调查组、问卷等形式对全国台属情况进行了普查,两次召开全国性落实政策工作座谈会,清理影响台胞台属入学就业、入团入党的过时文件,补发工资,退还房产,落实优待政策。

到1985年底,居住在大陆的台湾籍同胞共25791人,其中有冤假错案1033起,平反1028起,占99.5%。错判的刑事案件基本得以纠正,错误的行政、党纪处分绝大部分也得到改正。因“台湾关系”被下放到农村的台胞绝大部分回到城镇。除西藏外,各地去台人员102万余人,其在大陆家属约332万人,台属中需落实政策的共117937件,落实114381件,占96.98%。

邓颖超曾说,每年一到开两会,台胞台属反映问题的来信像雪片一样飞来。三年过后,再开会时这样的信几乎没有了。

1986年2月1日,中央落实台属、台胞和起义投诚人员政策领导小组完成任务撤销,遗留工作交由中央统战部处理。

机构变迁

1987年7月,台湾解除戒严。10月15日,台湾当局颁布《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办法》,正式宣布自12月1日起,民众可赴大陆探亲。

当天,国务院领导人发表谈话,对此表示欢迎,“保证来去自由,尽力提供方便”,并希望台湾当局也能让大陆民众去台湾探亲。次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

台湾当局只对在大陆有直系血亲的台湾居民开放探亲,但闸门一旦开启,探亲人流像潮水般而至,汇成势不可挡的洪流,不断开辟出新的通道。

对台工作面临着很多亟待处理的新问题,其中很多属于国务院的职权范围。为应对新形势,1988年9月,中央决定筹组具备行政和管理职能的政府内台湾工作机构——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该机构为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由原铁道部长丁关根担任主任。

中央对台办与国务院对台办两套人马,日常事务和经济工作归国台办,中央对台办保留政策方针制定、非公开往来等事务。

由于工作有交叉,1991年3月,国台办与中央对台办合并,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列入中央直属序列。

至此,中央对台工作走上了公开化和常规化的轨道。

“四条汉子”相继离开了对台办。1985年,耿文卿调统战部,任三局局长。1990年,乐美真也调离对台办。

“台湾最终回归祖国是没有问题的,虽然过程会有很大的曲折。”85岁的耿文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回顾以往走过的道路,形势比人强,祖国大陆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台政策的吸引力,是统一的根本保证。正如邓小平讲的,只要政局稳定、政策稳定、政策见效,顺应两岸人民的需求,为两岸人民谋福祉,我们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乐美真说。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