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段故事
“这么瘦弱的一位女同志她都能做,我也可以。”2013年6月的一天,电视机前的黄伟看商丘新闻播报一名女医生为白血病儿童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故事。对于怎么捐献,有没有危险,此时的黄伟一无所知。
恰恰电视上这几个一闪而过的画面,让黄伟和他的水上义务救援队与造血干细胞捐献密切相连。“在水上义务救援队里,正好有队员在保健院工作,捐献过程队员讲得很专业,我听得不是很懂,但大致明白了不是想象中的敲骨取髓,而是直接从血液中提取。”于是,黄伟动员服务队14名队员集体入库。
让黄伟没想到的是,两个多月后,他竟然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在医院完成捐献前后不到一周时间,发生了三件让黄伟印象深刻的故事,也让他更加坚定组建造血干细胞服务队。
(一)
2014年9月1日,在去郑州的第二天晚上,救援队队员的一位朋友主动和我联系,想来酒店与我见一面。这位女士30多岁,体态很瘦。她跟我讲述了自己的经历,2010年正在哺乳期时被查出病患,家人亲属配型都没有成功。后面,终于找到了配型成功的志愿者,但对方因种种原因放弃了捐献。
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她这样形容自己的心情。最终,医生选择了自体移植方式,但这种方式的成功率非常低。医生也形容她的这次治疗是“医生的作品”。她说,这次来看我不是代表她自己,而是代表千千万万的患病人表示感谢。
这件事让我意识到,弃捐、悔捐对病人的伤害很大。如果有更多的人愿意为捐献者做思想工作,就可能给更多患者带去希望。
(二)
在医院捐献前,当地一家报纸报道了我捐髓救人的故事,但在报纸反面一版上,是关于一则患白血病小伙的救助报道。
小伙名叫赵鹏,也是河南商丘人,12年前被查出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父亲为了筹钱救治患病儿子做“裸模”。那段时间,“裸模父亲”的故事也被不少媒体报道了。恰好在一家医院,于是我们到病房去看了赵鹏,把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的误工费5000元给父亲老赵。
这些钱对于赵鹏治病来说是杯水车薪,但也是社会的一份关爱。这个事情商丘当地人知道的并不多,我们准备这次完成捐献后,回商丘尽量帮着做爱心宣传。
然而,捐献完回到商丘听到的第一个消息却是,赵鹏离开了人世。我想,要是志愿者库里再多一些人,患者就会更快找到配型,治疗成功的几率也会更大。
(三)
在捐献过程中,有人送来了一封感谢信,当时我已躺在了病床上。我看到有人看完后掉了眼泪。他们对我说:“先别看了,可能影响情绪。”
事后,我打开这封信。这是一张手写的三张信纸,是受助者父亲写来的。“未曾谋面的朋友,您好!虽然我们还不知道如何称呼你,也不知道你在什么地方,但自从得知你的造血干细胞与我们的独生女全相合后,你就成为我们这个家庭中最重要,也最亲近的一员……”
看到这封信的开头,让我特别感动。后面文中还写到:“我们曾无数次梦见自己取代女儿得了这种病,但梦醒后却绝望地发现,残酷的事实并不是父爱和母爱所能改变的。”
我自己也是一位父亲,很理解患者父母的心情。这件事也让我意识到,这次捐献不应该是结束,而应该是一次新的开始。

经过3小时40分钟的采集,2014年9月5日12时10分,黄伟成功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187毫升“生命种子”将用来挽救一位30岁的白血病患者。(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