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丨陈燕光:两条短信浓缩的北斗牵挂

来源:中国青年网作者:张瑞玲 李晴责任编辑:孙智英
2020-07-04 17:05

 

星空是人类心之所向的地方,火箭是实现梦想的天梯。如果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你,会做什么?

2012年6月4日,陈燕光最后一次来到办公室。他平静地告诉大家:自己被确诊为脑瘤,要离开一段时间,项目进度关系后续发射任务,千万不能拖,但一定不能因为进度影响了质量……

住院治疗一个多星期后,陈燕光经常出现幻觉,总是告诉妻子6月中旬有任务要去基地,上次都是别人替他去的,这次可不能再耽误了,手头的工作要给年轻人分配一下……

2012年7月7日,陈燕光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他沉沉地睡去了,也许,只有在这时,他才能安心地休息。

2013年5月2日,长征三号乙遥25火箭发射圆满成功,陈燕光和同事负责的“火箭总体网与动力测控系统”技术成功得到验证,填补了国内地面远控领域的一项空白。

“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时指出,“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

如今,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已顺利完成,当我们再次回忆起这位“老航天”的人生,生命最后时刻的两条短信更加令人动容。在我们所能看到的“伟大”之中,总有陈燕光这样“平凡”的执守,在我们所能感受到的骄傲之中,凝聚着无数和陈燕光一样的航天人的青春和热血。

这热血的另一个名字,叫中国的航天精神。

记者:张瑞玲 李晴(实习)

设计:陈孔鸿(实习)

通讯员:王伟童 易苑宣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作家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联合出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