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落日的余晖消退殆尽,劈波斩浪的辽宁舰进入第一次夜航。
驾驶室内,航行值更的职手们皱起了眉头。此刻,在他们面前的风挡玻璃,俨然是一面面不折不扣的平面镜子,反射着室内众多电子显示屏的荧光,令人眼花缭乱,看不清窗外的海面。
驾驶室内反射的荧光,成为制约夜航安全的一大“瓶颈”。
跟舰试验试航的厂方专家想了很多办法,可效果都不明显。
航行部门操舵班班长向虎踞,一位精干的年轻士官,此时也拧紧了眉头,心里一个劲在琢磨:“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他知道,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辽宁舰夜间驰骋的速度肯定会受影响,操舵手们也会常常提心吊胆。他觉得,解决这个问题不会很难,不需要什么高科技,只不过还未开窍,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罢了。他这样想着,但没有说出口。他的性格是说干就干,没把握的事先不说,干好了再说。
向虎踞是位土家族战士,家在湖南常德,1980年12月生人。向虎踞家在村里是个大家族。他父亲精明能干,在城里开了一家公司。
1998年,向虎踞中专毕业。父亲对这个独生子寄予了厚望,想让他到公司里干业务员,先在社会上磨练摔打一阵子,然后接班,撑起家族企业。
没想到,向虎踞不干。他要亲自“下海”,独自在商海里游游泳。
父亲笑笑,没有勉强他。心想:让他到外面闯一闯,碰碰钉子,长长心眼也不错。
向虎踞“下海”了。干啥?开着客货两用车,从湖南山区往广州、湛江等地贩山羊,卖羊肉。
几年下来,向虎踞见了世面,钱赚了些,人也成熟了许多。
广州、湛江都是“海军城”,向虎踞看到同龄人穿上那身洁白的军装,很是俊伟,心里不由得泛起羡慕的浪花。刚巧,2002年底,海军要在湖南常德一带招兵。他闻讯后立马开车回去报了名,连家里人都没告诉。
向虎踞如愿了,成为村里向姓家族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当兵的,并且当的是海军。
年近90岁高龄的爷爷捋着胡子笑得很舒心,招招手让向虎踞来到跟前,说:“好,当兵好!不要你当大官,只要你上对得起国家,下对得起父老乡亲。”
向虎踞点点头,对老人说:“爷爷,你放心。我干两年就回来了。”
父亲在一旁插话说:“你记住我的话,去了,就多干几年,不要干两年就回来。干啥事要有恒心,不能半途而废。出门在外不像在家里,遇事多想想。”
向虎踞记住了父亲的话,没有干两年就回去,而是转了士官,成为舰艇上一名操舵兵。工作中遇到啥难题,他总是绞尽脑汁多想几套方案,直到解决了才撒手。
驾驶室内反射荧光,影响航行安全,向虎踞与这一难题较上了劲。
试验试航归来,向虎踞茶不思、饭不想,找资料、比材质……开始了艰难的探索。
这一天,向虎踞带着满腹的问题,打的去驻地图书馆找资料。途中,他透过车窗向外张望着,能清楚地看到外面车流如织,但却看不到那些车内的人。
向虎踞开过车,知道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那些车的玻璃上贴有一种偏光、滤光的薄膜,导致里面的人能看清外面,而外面的人看不到里面。
有心人总有新发现。这让向虎踞眼前“灵光一闪”,脑袋突然开了窍。他欣喜若狂,冲着司机喊:“不去图书馆,去汽车美容店!”
在汽车美容店,向虎踞买了各式各样的玻璃贴膜,囊括了店内的所有品种。
向虎踞抱着这些贴膜,如获至宝地回到航母上,迫不及待地等着夜幕的降临。
天终于黑了,向虎踞像个孩子似的笑了。在他面前,有一种贴膜罩在各种值班的电子屏幕上,驾驶室玻璃上的反射荧光立即就不见了,而值更人员却可以清晰地看到电子屏幕上的显示。
向虎踞蹦了一个高,跑着去告诉时任0A型舰长李晓岩,嘴里还嚷嚷着:“解决了,解决了!”
“什么解决了?”李晓岩问。
“玻璃反光的问题解决了。”
李晓岩一听十分高兴,叫上工厂的技术人员一起来到驾驶舱。一看,效果确实好。
工厂技术人员反复看了各种荧屏和玻璃,又盯着向虎踞看,似提问又似感叹地说:“就这么简单?!”
“就这么简单。”向虎踞自信地回答。
李晓岩拍了拍向虎踞的肩膀,赞了一声“好!”然后一挥手,“全舰的荧屏都贴上这个。”
如今,辽宁舰的驾驶室和飞行塔台里的所有电子屏,都用上了向虎踞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