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好梧桐引凤来
——火箭军工程大学加强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纪实
■吴闰平 解放军报报特约记者 钟福明
火箭军工程大学某科研团队文职人员进行专业交流。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钟福明摄
前不久,全军院校中青年数学教员教学比赛在火箭军工程大学学术报告厅举行,40余名选手激烈角逐,现场气氛热烈。
当评审专家宣布火箭军工程大学李昊然荣获第一名时,这位入职未满3年的文职人员激动万分——谁能想到,曾在讲台上紧张得手心出汗的她,如今能在全军赛场拔得头筹。此次教学比赛,该校文职人员彭司萍、李鸣镝分别获得第四名和第七名,团队总成绩稳居榜首。
亮眼成绩背后,是大学加强文职人员队伍建设的生动实践。“随着文职人员政策制度改革有序推进,一批学历层次高、知识结构新、专业素质好的‘孔雀蓝’来到部队。我们要营造真心爱才、倾心引才、悉心育才、精心用才的浓厚氛围,提升文职人员队伍建设质量。”该校领导介绍,他们坚持把文职人员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军事人力资源“一盘棋”统筹考虑、一体抓建,助力文职人员跑步进入战位。
一
伴随一声鸣笛,副教授、文职人员焦文俊乘坐的复兴号高铁列车缓缓驶出站台,加速,飞驰……
博士毕业的焦文俊曾在某军工企业担任副研究员,对军营充满向往。该校人才引进工作推动展开后,工作人员分赴高校、企业等地开展文职政策宣讲活动。“文职招考免笔试范围进一步拓展,直接引进对象进一步拓展……”该校干事、文职人员杨睿围绕相关政策答疑解惑,让焦文俊对投身强军事业有了底数。
如愿加入文职人员队伍后,焦文俊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干出了一番成绩。如今,他正奔赴某地方高校开展文职政策宣讲。他说,要让更多考生了解文职政策,打消大家不必要的顾虑。
同样受益于人才引进政策的,还有博士文职人员李传扬。2021年免笔试顺利入职大学后,他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计划等项目,入选陕西省某人才计划。“学校为我们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我干事创业、建功岗位的动力更加强劲。”李传扬的感慨道出了许多文职人员的心声。
近年来,该校注重用好公开招考、直接引进、专项招录相结合的文职人员招录聘用制度,严把选人标准,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主动参与人才市场化竞争,着力打造多维度宣传矩阵,积极举办青年学术论坛活动,推动地方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军队人才优势。据统计,近年来,该校新聘文职人员中,“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占比超过80%,研究生学历占比达90%。
二
李昊然至今清晰记得入职第一天的场景。那天,副教授吴聪伟捧着厚厚的教案来到她办公室:“我是你的帮带导师。这是我10年来的课程教案,希望能帮到你。”
该校为李昊然准备的“大礼包”远不止于此——组织“辩课磨课”会,院系专家对她的教案逐字逐句推敲;提供科研启动经费,激励她全身心投入科研攻关……
指定导师进行全方位帮带指导的培养模式,在该校并非个例。2023年,李鸣镝考取该校文职人员。针对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不足的实际,学校安排教授方晓峰进行帮带指导。试讲某课程时,李鸣镝设计的课程思政模式有些生硬,跟学员思想、部队实践联系不紧密。方晓峰结合新时代青年官兵思想特点,融入导弹飞行轨迹等内容,较好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课堂与战场相衔接。“教学要倾注真情、紧贴实战,燃旺学员思想的炉火。”方晓峰的话,让李鸣镝印象深刻。
前段时间,该校2025届学员毕业典礼视频火爆网络,负责相关工作的文职人员张琳看到后台数据露出了笑容。
创作编排大学主题教育情景课、策划组织表彰奖励活动、演唱原创歌曲激发官兵训练热情……考入该校后,在领导同事的帮带指导下,张琳业务素质快速提升。“当菁菁的校园骊歌唱响,当绿色的战车披上霞光,当黄沙邂逅迷彩戎装,我们把青春压进枪膛……”前不久,张琳赴某部开展文艺创演、为兵服务工作,创作出了歌曲《从课堂走向战场》,获得官兵好评。
据了解,文职人员帮带计划实施后,学校为不同阶段的文职人员量身打造成长计划,每年约有80人次参加军地轮训、50人次赴部队跟训,能力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已有数百名文职人员通过淬火历练成长为教学科研骨干。
三
实验室里,文职人员赵雪琦正带领团队认真核对数据。这是她入职以来第一次带队征战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
从省赛到全国总决赛,团队斗志始终高昂。“学校的科研激励政策,让我们敢闯敢试。”入职3年来,赵雪琦成功申报陕西省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赵雪琦坦言,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推行的绩效奖励、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等激励政策。
2018年以来,该校文职人员不断增多,在不同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建好用好这支新锐队伍,学校上下步调一致:着眼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扎实抓好文职人员队伍管理使用,为想干事的搭舞台,让能干事的唱主角,着力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文职人员王莹莹的办公室里,博士后证书与副教授聘书并排摆放。入职时,学校推荐她进入博士后流动站,还通过“双选会”为她匹配了资深导师。通过不懈努力,她打通专业理论与部队实际紧密融合的“最后一公里”,成功申领了科研绩效。“科研启动经费、公寓住房、子女入托……学校为我们营造了拴心留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使我们能心无旁骛搞科研。”王莹莹满是干劲。
允许学历升级,将薪酬与个人的能力、业绩、贡献挂钩,在租住或者购买地方保障性住房时享受优先政策……近年来,该校用好用足各种激励政策,助力“孔雀蓝”振翅高飞,为军队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奋进动力。据统计,该校文职人员中,先后有9人晋升正高职,59人晋升副高职,1人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当选火箭军“十大砺剑尖兵”。正如李昊然在获奖感言中所说:“这里既有家的温暖,也有成长的平台、成才的条件,我一定不负‘孔雀蓝’的荣光,努力提高服务打赢本领,为强军事业添砖加瓦。”
本版制图:周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