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新中国诞生:解放战争影像档案录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刘守华责任编辑:杜汶纹
2019-06-27 16:51

华北、华东战场:骡车上的电影制片厂和珍贵的战场影像

1946年4月,为开展华北地区的电影工作,中共中央指示东北民主联军在正式接管伪“满映”后,及时抽调技术人员和必要设备,支援晋察冀解放区。10月,晋察冀军区政治部电影队在河北省涞源县张各庄村正式成立。随后,因晋察冀军区和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建华北军区,电影队也改称为华北军区政治部电影队,简称华北电影队。

电影队成立后的工作重点是组织放映和拍摄新闻。但不久,战争大规模打起来,局势动荡,那些珍贵却笨重的拍摄器材不能随军转移,只能暂时坚壁在山区。留下一个放映队带着放映机和有限的几部影片,随军辗转,在军队和群众中开展放映活动。

当时放映的影片只有《十三勇士》《斯维尔德洛夫》等几部苏联早期影片,不能满足战士们的需要。是年冬,他们历时一个月,改装了拷贝机、录音机,加上洗片用的框子、药槽及胶片,将总重量600公斤的设备装在一辆由两头骡子拉着的胶轮大车上,一个战时随军电影制片厂就这样诞生了。

电影队的同志们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最简易的制片设备和手工作坊式的操作,制作影片,并于1947年7月1日清晨制作完成了第一部有声新闻纪录片《华北新闻》第一号,包括《钢铁第一营授旗式》《解放定县》《正定大捷》和《向胜利挺进》四个主题。在当天召开的军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26周年庆祝大会上,电影队献上的这份厚礼引起极大轰动。不久,影片在西柏坡放映时,又受到中央领导和军区领导的赞扬和好评。为表彰他们的功绩,军区政治部还给电影队记了集体功。

电影队的队伍这时也扩大了,两个摄影队在前线拍摄了清风店战役和解放石家庄战役,也记录下聂荣臻、罗瑞卿、杨成武、杨得志等领导指挥战斗的场面。这些素材都被编辑在《华北新闻》第三号中。不久,石家庄解放,绑在胶轮上的流动电影制片厂,也终于可以安家了。

不久,太原战役取得胜利,摄影师们完成了拍摄任务。而在淮海战役中,摄影师们也拍摄到了在前沿阵地我军激烈炮火掩护下,战士们英勇跳出工事,向逃跑敌人扑去,以及敌人缴械投降的镜头;拍到了战士们扛着各种战利品,押着成群的俘虏唱着、笑着来来往往的镜头;拍到了后方百姓慰劳歼灭黄维兵团的解放军战士的镜头。北平和平解放后,摄影队又随部队拍摄了解放军进入北平的入城式,以及毛主席和中央首长莅临北平的阅兵式。

此时,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已由局部反攻转为全面反攻。根据上级指示,“东影”除5个摄影队继续留在东北之外,其余摄影队全部进关,在北平汇合。在这里,他们利用摄影师们冒着生命危险在华北、华东战场上抢拍下来的晋中、太原、济南、淮海等重要战役的珍贵影像素材,制作完成了一系列纪录影片。

渡江战役:拍摄胶片5000多米,后期编辑成60分钟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接着,各路大军一路所向披靡,继续向南挺进。

拍摄渡江战役分为9支摄影队,是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 9名摄影师加上助手共23位小伙子参加了战地拍摄。他们自2月23日从北平出发,到5月27日上海解放,共进行了百余日的拍摄。摄影师们一路跟随各路南下大军长途跋涉,拍摄了渡江准备、渡江战、追击战、解放宁沪杭等各个阶段的战斗。

在长途行军过程中,摄影师们总是不顾疲劳地赶在行军队伍的前面,高声向战士们宣传:“同志们,给你们上电影了。你们不怕艰苦,英勇杀敌的事迹,全国、全世界人民都会在电影里看到啊!”这样的宣传效果非常好,战士们士气高涨,大声喊“猛冲啊,我们上电影啦!”

他们随渡江部队来到江岸。此时,长江北岸我军阵地前,大小船只摆成一排,千百尊大炮已经瞄准对岸。当渡江信号打出去后,指战员迅速登船,渡船扬起风帆迅疾驶向对岸。摄影师们用长镜头拍下了我军炮火摧毁敌人工事燃起的火光,以及战士们登陆追击敌人的场面。为了不留遗憾,补拍到解放军登船过江的精彩镜头,摄影师郝玉生和助手又坐着小船,冒着炮火在长江两岸往返了三次进行拍摄。

摄影师高振宗拍摄的渡江战役中的掌舵老大娘。

摄影师高振宗对他拍摄的一个掌舵老太太记忆深刻。他是随第二梯队过江的,当时所乘船只的掌舵人是一位60多岁的老大娘。敌机轰炸,炮火轰击,江面很乱,但老大娘依然沉稳地紧紧掌着舵,高振宗举起摄影机,将这个经典画面拍摄下来。

在整个渡江战役中,全摄制组共拍摄胶片5000多米,后期编辑完成长达60分钟的纪录片《百万雄师下江南》,获得国家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长纪录片一等奖。1950年,这部影片被新中国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电影代表团带到捷克斯洛伐克,参加在那里举办的第五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获纪录片荣誉奖。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