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军旅文化>>正文

当兵就要当好兵

来源:解放军报责任编辑:王春艳2015-01-05 04:02

“还账”

■袁 帅 陈 征 记者 孙兴维

“终于把欠的‘账’还清了。”发射连上等兵贾永超来到连队触摸屏电脑前,点开“强军目标建连育人路线图”,在自己的“军事训练”栏“五公里越野优秀”目标后面郑重地点下“销账”按钮,系统自动识别后,一朵电子“大红花”挂在他的胸前。从一名各项成绩落后的新兵成长为“训练标兵”,这对贾永超来说可真不容易。

“一个目标就是一份账单。”为了激励官兵在强军路上不断攀登,发射连将“强军梦”“军旅梦”细化为安全管理、个人成才、军事训练等12大项36个小项,官兵们每个月结合个人实际选择一个大项设定成长目标,定期“对表对账”,并于月底将实现目标的个人照片挂在“强军之星”光荣墙上,未能实现目标的则作为“欠账”,累计滚入下个月的“账单”。

设置“账单”的创意源于一段连史。1947年,连队参加陕北宜川七郎山攻坚战,战斗打得异常惨烈,官兵伤亡很大。攻下宜川后,部队继续前进,但由于伤员太多,一名干部提出借老乡家的一头骡子驮运伤员。老乡二话没说就把骡子借给了解放军。部队留下了借据,并盖上印章,说等仗打完就把骡子还给他。后来,骡子病死在路上,然而连队一茬茬官兵却没忘记对老乡的承诺,他们把这份“账单”牢牢记在心里。15年后,连队参加完大西南山地反击作战胜利归来后,买了一头骡子送还给了老乡。

贾永超是听着“账单”的故事成长起来的。新兵连时,他的五公里越野总是落在最后、内务评比每每倒数第一、队列行进中他经常走成“一顺腿”,急得班长直跺脚……

下到发射连后,听了连队“账单”的故事,小贾心绪难平,联想到自己在新兵连时欠下的“账”,他感到无地自容,决心用切实的行动改变自己的过去。从此,小贾像换了个人一样:训练场上,他争分夺秒,自我加压,1公里长的跑道,连队跑5圈,他跑8圈;作为发射员,为尽快掌握发射瞄准要领,白天,他“铆”进方舱,“缠”着训练尖子问这问那。晚上则捧着厚厚的《信息化知识读本》《导弹原理》,一“啃”就到深夜;午休时间,他将被子抱到连队俱乐部,叠了又拆,拆了又叠……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不懈的努力下,贾永超五公里越野成了全连尖子;战车操作,他摸索出了“五步法”射击口诀,将瞄准发射时间提高了2秒;内务卫生评比,他也摘掉了“面包冠军”的帽子,成了“内务标兵”。

今年,贾永超主动要求担任连史馆管理员,并准备以自身为例,为新战士讲讲“账单故事新传”。这不,刚从训练场回来,他就跑到整容镜前声情并茂地练习表情呢。

荣誉档案

新疆军区某防空旅导弹二营搜索发射连前身系原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独立第4旅13团一部,组建于1937年。在1947年参加的宜川七郎山战斗中,攻破敌人三层坚固工事,歼敌一个整营,缴获弹药100多吨,被授予“宜川战斗第一功”荣誉称号。多年来,连队多次被兰州、新疆军区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单位”,4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单位和个人两次被授予荣誉称号。

点睛

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这是所谓的“蝴蝶效应”。上等兵贾永超从一名新兵转变为“强军之星”,得益于连队“红色基因”触发了他脑子里的“思想风暴”。在新兵下连之际,充分运用“红色基因”为新战士补足精神之“钙”,必将激发出他们积极献身强军实践的强大正能量。

(刊头设计:方 汉) 

本版荣誉档案资料摘自总政组织部编写的《英雄模范单位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