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回画派:雕刻“俄罗斯记忆”

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王抒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5-05-27 14:29

《空雪橇》

生活记忆:士农工商无所不备

巡回画派的“俄罗斯记忆”首先体现为俄罗斯各阶层民众的“生活记忆”。

农民与农村生活成为画家倾情描绘的对象,列宾曾说:“现在农民就是评判者,需要表现他们的利益。”

在展览序厅,陈列着克拉姆斯柯依的画作《养蜂人》(1872年),一张与岁月博弈的面孔呈现在观众眼前,那是一个正在回忆往昔的俄罗斯农民,孤独、辛劳、衰老,却没有失去内心的尊严。在瓦西里·马克西莫夫的作品《生病的丈夫》(1881年)中,赤贫的农民濒临绝望,家里的顶梁柱奄奄一息,妻子所能做的只是虔诚地祈祷,婴儿则被放置在充满暗示性的黑色摇篮里。而彼罗夫的《铁路旁的一幕》(1868年)则表现了火车与农民的戏剧性相遇,暗示着“冰冷”的现代文明已经闯入封闭、质朴的俄罗斯农村。

飞速发展的城市生活当然是画家们描绘的重点。弗拉基米尔·马科夫斯基的《卖格瓦斯的人》(1879年)描绘了莫斯科最大商场“猎人商场”的一角,展现了俄罗斯的市井风俗。彼罗夫的作品《溺亡的妇女》(1867年)则表现了莫斯科阴暗的一面,抽烟的警察无动于衷地注视着自杀的少妇,清晨薄雾笼罩的克里姆林宫衬托出城市生活的冷酷无情。

平民知识分子视“平等”为最重要的伦理价值,对阶级差异非常敏感,这也体现在展出的巡回画派创作中。

《地方自治局的午餐》(1872年)是米亚索耶多夫的代表作,借助一面墙壁的分隔,表现了地方自治局成员之间心照不宣的阶层划分,抨击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不彻底性。

在马科夫斯基的《看望穷人》中, 小人物的窘迫、沉重与大人物的倨傲、虚伪形成对比,表现出俄罗斯社会鲜明的贫富差异与对立。

巡回画派的画笔也描绘“60年代人”——思想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关注他们改造俄罗斯社会的行动与命运。

在伊拉里翁·普里亚尼什尼科夫的《空雪橇》(1872年)中,一位平民知识分子缩在空荡荡雪橇里瑟瑟发抖,目的地显然是农村,那里可能是他外省的家乡,也可能是他渴望启蒙民众的舞台。冰天雪地,灰色乌鸦,撒欢的小狗,衬托了他的孤独与边缘化的现实处境。

亚历山大·莫罗佐夫的《农村免费学校》(1863年)表现了“60年代人”理想化的一面,他们(或她们)来到民间,满怀深情地教授农村儿童识字,坚信自己的努力将会改变国家的未来。

19世纪70年代,俄罗斯出现了轰动一时的“到人民中去”运动,知识青年们奔赴农村,成为教师、书记员、医护人员以及仓库保管员,一部分激进分子则鼓动农民反抗沙皇专制。

列宾的《宣传者被捕》(1880-1889年)直接描绘了这场民粹主义运动,革命者并未获得群众响应,有些人则因农民举报而被捕。民粹主义运动的失败导致“60年代人”的内部分裂,一部分人选择了更为激烈的反抗方式。

在列宾的《集会》(1883年)中,昏暗的灯光构筑了极为压抑的密谋场面。画中的青年男女属于激进的革命组织“民意党”,他们主张展开全面的恐怖主义活动,通过少量暗杀行动打击专制政府,并刺激俄罗斯社会。他们选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主要目标,共采取了6次“猎杀沙皇”行动,终于在1881年3月取得成功,却从此迎来了更加黑暗的专制时代。

19世纪后半期,俄罗斯正经历着民族意识的觉醒,古老的文化传统吸引着巡回画派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在阅读了语言学家与民俗学者收集的大量俄罗斯民间歌谣后,瓦西里·波列诺夫创作了《勇士歌说唱者尼基塔·波格丹诺夫》(1876年),塑造了一位“来自人民中”、“有天赋和生活思想”的吟游诗人形象。

伟大的历史画家瓦西里·苏里科夫将笔触投向他遥远的故乡西伯利亚,他的《利·季·马托林娜肖像》(1892年)描绘了一位哥萨克妇女色彩缤纷的民族服饰与健康、迷人的面孔。

另一位大画家维克托·瓦斯涅佐夫自称“带有幻想色彩的历史学家”,在《地下王国的三位公主》(1879-1881年)中,画家采取了意味深长的象征手法,将黄金、宝石与煤炭塑造为三位身着民族服饰的俄罗斯少女,表现了俄罗斯大地的富饶与美丽。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