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英雄下夕烟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徐贵祥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5-05-29 03:08

4、英雄形象,代表国家形象

30多年前,我离开了我的英雄连队,开始了漫长的寻找英雄之旅,接触过各种各样的英雄。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著名英雄,还有很多英雄和潜在的英雄,隐身于平凡的岗位,耕耘在普通的领域,有的偶露锋芒,有的终身无名。就是这些人,成为建构国家形象、实现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素材。这其中,英雄形象、军人形象宛若一张精神凝聚的名片,展示了中华民族新的风采。

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以后,我军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速培养高素质新型国防科技人才成为重中之重。这期间,因为酝酿长篇小说《明天战争》,一位国防科技教育家的事迹引起我的关注。抗战时期,一位中国学子在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制造公司因业绩突出,美方多次敦促他加入美国国籍,但他在新婚后不久,扔掉洋房洋车,拎着两只皮箱回国效命了。新中国成立后,他应周恩来总理之请,参加军事工程学院的筹建工作。从此,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浇注在军事工程技术教育园地里。从“哈军工”到长沙工学院,再到国防科技大学,培养的英才遍布三军。上个世纪90年代,国防科技大学分给他两套各22平方米的住房,他坚持只要了1套。直到1995年他去世的时候,前去悼念的人们才发现,这个人真的是家徒四壁。特别让人震撼的是,他从美国带回来的两只皮箱,上边搭了一块木板,就成了一张书桌,当真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叫周鸣鸂,原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是钱学森在上海交大的同窗好友,他们当年怀着科技救国的理想一起漂洋过海去美国留学。我们固然需要钱学森那样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但我们也需要周鸣鸂这样默默无闻的教育家。因为,在他的岗位上,他可以培养出更多的钱学森和周鸣鸂。

上个世纪中期,我写了一部关于未来战争的长篇小说《特务连》,里面谈到了留学生的生活,主人公岑立昊的原型就来自于一个名叫刘晓东的基层干部。在委内瑞拉猎人学校训练期间,他曾经历过连续8天没有任何补给的野外生存训练,因为水土不服,还患上了登革热,身体状况逼近了极限。在最后一关攀登考核中,几次都是在到达顶端之前摔了下来,外籍教官认为他根本不可能完成攀登作业,但是他没有放弃。他已经和学校签下“生死状”了,他是代表中国军队和异国军校签订“生死状”的,所以他只有一条路:死也要死在攀登的路上。就在教官安排下一个学员接替他的时候,他把那名异国同学推开了,他又一次用血肉模糊的双手抓住了攀登绳,在教官和同学们惊恐的目光中一寸一寸地向上移动,直至爬到顶端。两年的炼狱般军事留学生活,他拼下了“国际特种兵班”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校方授予“特种兵突击队员”战斗勋章,他的头像被永久雕刻在外国军事学校的荣誉墙上。

一位战友还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暴雨将至的夜晚,爸爸陪着两岁的女儿看电视,等待即将探亲回来的妈妈。半夜里,窗外电闪雷鸣,小女儿一个激灵,抱起床头柜上的电话,跳到床上,蒙着被子又哭又喊,“妈妈,打雷了,快回家吧!”爸爸说,“好了,妈妈在车上,一会儿就到家了。”过了一会儿,瓢泼大雨倾泻而下,小女儿又抱起电话机钻进被窝大喊,“妈妈,下雨了,你在哪里啊,快回家吧!”这一幕,恰好被刚刚进门的妈妈看见,妈妈放下手中的行李和雨伞,跑去抱孩子。宝宝却挣脱开妈妈的手臂,执拗地抱着电话,哭喊着让妈妈回家。刚结束科研实验任务返家的妈妈质问孩子父亲,“这是怎么回事?”爸爸无奈地说,“孩子一年多了没见过你,每次都是在电话里跟你说话,她以为电话机就是妈妈。”这个妈妈,是某部科研所的干部,常年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山区里。

……

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未必都是被授予荣誉称号的英雄,但是他们不乏英雄人格和英雄气质。在他们的身上,彰显出中华民族公而忘私的美德,蕴含着中国军人坚忍不拔的毅力,体现了中国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他们是国家形象的代表,是民族精神的代言人。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