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英雄下夕烟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徐贵祥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5-05-29 03:08

5、英雄不是传说

再次与英雄并肩,是继第一次参战6年以后,在另一段边境线上。

1985年春天,我所在的侦察部队执行一次战斗任务。我作为炮兵参谋到友军炮兵部队协调指挥,沿途看到很多用草木拼成的楹联。这些楹联都是战士们自己创作的,其中不乏英雄主义气概,也不乏诙谐幽默,令我至今难忘。就是在那次战斗中,我所在的分队战士李军踏雷负伤,就牺牲在我的眼前。李军牺牲后,他的母亲李祖珍深明大义,到前线给官兵做报告,把战士们当做自己的儿子,鼓励大家继续战斗。李祖珍后来被中央军委授予“子弟兵的好母亲”荣誉称号。在此后很多年里,每逢春节,我们都会把李妈妈请到连队过年。

后来得知,就在那段时间,和我们同在一个防御区域的兄弟部队,曾经发生过更加激烈的战斗。1985年7月19日凌晨,我边境线某主峰前沿的无名高地遭遇对方两个营的进攻。我军一个哨位上5名战士,两人牺牲,其余3名身负重伤。战斗中,战士韦昌进一只眼珠子崩出眼眶,他把眼球塞进眼眶,一面救护战友,一面固守阵地,坚持了11个小时,最后时刻还向炮兵呼唤火力,配合收复高地。战后,医生为韦昌进清理伤口,除了眼伤以外,全身还有22处伤口。我后来曾经研究过韦昌进的22处伤疤,它们分布在不同的部位,子弹和弹片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时间进入肉体的。韦昌进身上的22处伤疤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多处负伤、重复负伤,说明他负伤之后还在战斗,它见证了一个英雄诞生的真实过程。

2000年,我的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出版后,有天晚上散步,听到几个老者议论这部作品。老者估计是附近干休所的老干部,其中一人声音很大地说,当年我们和“梁大牙”一个德性!我暗中跟在他们身后,听他们聊了很多战争年代的事情,并且意外地收获了一个素材。山东省莒南县有个自然村叫渊子崖。抗战期间,一股日军路过该村,想顺手牵羊抢点粮食。按照日本人的逻辑,一般的村民遇到这样的情况,都是望风而逃,但是这一次他们想错了,渊子崖村的老百姓吹起了牛角号,男女老少登上了往年防匪的土围子,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顿土枪土炮。鬼子被打得莫名其妙,以为这个村里一定会有八路军的主力部队,第二天出动日伪军1000余人,把渊子崖围得水泄不通。村自卫队用土枪土炮、大刀长矛拼死抵抗,从太阳升起打到日落西山,直到村民手里的武器打成废铁,日军才撕破一个口子进到村里,然而已经手无寸铁的村民还是誓死不降,摔锅砸铁拿起来又同日伪军展开逐屋逐户的巷战。后来,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五团一个连及县、区武装赶来支援,鬼子终于撤退。这次战斗,共歼灭日伪军100余人,渊子崖村民147人壮烈牺牲。

就是这个故事,激活了我的创作灵感,写了一部抗战小说《八月桂花遍地开》。那本书的扉页上印着两句话:“没有谁能够击倒我们,除非我们自己;没有谁能够拯救我们,只有我们自己。”

生活远远比我们的作品精彩,生活中的英雄比我们知道的多得多。诚如毛泽东主席的精辟论断:“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毛主席的英雄观,可以用他的诗句形象地表现,“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在那晚霞和稻谷交相辉映的傍晚,从暮色和炊烟中走来的人们,都是英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