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战争文学的英雄魂魄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徐 剑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5-06-11 04:01

2、战争文学从不放弃对江山家国的忧患,从来都追求情感激烈、高潮迭起的史诗交响,以期完成英雄人格的建构和重塑

纵览历史,往往在一场战争过后,悲欢离合的乱世已经远去,民族走向复兴崛起之时,人们总会吹奏出黄钟大吕般的英雄交响,创造出代表着这个国家、民族和军队精神品质的战争文学巨著。

在中外文学的谱系之中,每个民族的优秀史诗,都与战争文学相联系。藏民族有《格萨尔王传》,蒙古民族有《江格尔》,古希腊有著名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拿破仑远征俄罗斯,让俄罗斯诞生了《战争与和平》这样的扛鼎之作。第一次世界大战落幕,立国不久的苏维埃就喜获《静静的顿河》。此外,《青年近卫军》《铁流》《夏伯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战争文学作品,其所蕴藏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情结,曾经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新中国成立后17年,我们迎来红色战争文学的第一个高峰期,一批从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走来的军旅作家,来不及掸掉身上烟尘,凭借对战争中生死存亡的真实体验与刻骨感受,留下《红日》《林海雪原》《红旗谱》《红岩》《保卫延安》等一大批优秀作品。一篇《谁是最可爱的人》,从文学的体量上,不过是一篇战地速写,几行白描之笔,却让人们深深地触摸到了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的精神品质、英雄气概与血性担当。一场松骨峰血战,将一支穿着草鞋与单衣的人民军队如何能够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强大敌人的英雄本色展现在人们面前,每个人读到它,心灵都会受到极大的震撼。特别是后来经历过长征的将帅们所写的《星火燎原》《红旗飘飘》等红色经典,今天读来,仍旧让我们血脉偾张。

上个世纪80年代,以一场边境作战为发轫,由刘白羽带队,百名军旅作家踏着硝烟上前线,形成一次中国当代军旅作家的集体冲锋,也引发了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军事文学的一次新高潮。《高山下的花环》《西线轶事》《凯旋在子夜》《亚细亚瀑布》《穿越死亡》令人记忆犹新,尤其是梁三喜、刘毛妹的形象,让全国读者深深震撼,一时洛阳纸贵,家喻户晓。许多战士背着《高山下的花环》走上战场,在老山、法卡山之巅喊出了一代中国军人心声:祖国在我心中!

文学功能就是这样,当一个国家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一支军队面临着战局胜负之时,它总是以其对军人的精神、心灵、情感乃至最深层的人性之光的深入发掘,以最酣畅淋漓的独特扫描与灵魂独白,以强烈的情感大潮撞击读者,引起心灵的共鸣,并深深地触及人们的灵魂。由此,作品中的一个人、一个情节、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人一生的思考。可见,战争文学从来都以对人类的和平与安定、光明与文明为诉求,从不放弃对江山家国的忧患,从来都追求情感激烈、高潮迭起的史诗交响,以期完成英雄人格的建构和重塑。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