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战争文学的英雄魂魄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徐 剑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5-06-11 04:01

3、战争文学承载的育人功能,非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所能替代、所能媲美

文以载道一直是战争文学的道统和法度。因此,战争文学从来不是个人狭隘的情感宣泄和呻吟,也不仅仅是所谓反战和悲悯的哲学同义词,更不是“只为自己的心灵写作、为艺术而艺术”的伪命题,它肩负着滋养人类心灵和托举民族精神与血性的神圣使命。古往今来,那些被长久流传和成为经典的战争文学作品,多是作家先苍生之忧而忧、后家国之安而安的家国情怀所致。它承载的育人功能,非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所能替代、所能媲美。

文有锦绣,则胸有襟怀。习主席早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就与作家贾大山交朋友。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习主席又谈到曾经读到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在习主席列举的一长串著名作家的名单当中,就有不少是以战争文学著称于世的。习主席表示,这些“书中许多精彩章节和情节我都记得很清楚”。

今天,尽管人们的文化选择多元多样,但我们绝不可小觑了战争文学对于官兵人格建构和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对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具有独特的培育功能,对于红色基因具有最生动最见效的传承功能。赵一曼、刘胡兰、江姐、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这些英雄像一粒粒种子一样,撒进战士的心田,终成一棵棵英雄的大树。他们像一座座丰碑一样,耸立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成为一代代官兵人格建构的参照坐标。在战争史上,舍身堵枪眼的英雄,黄继光并不是第一人,还有前苏联卫国战争英雄马特洛索夫。他的英雄事迹,通过战争文学传遍世界。有资料显示,黄继光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正是在这些战争文学的熏陶之下,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和不畏牺牲的英雄主义气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越发感觉到,战争文学对于一个战士英雄人格的构建至关重要。越是在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伟大时代,越要用战争文学来彰显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当代军人的光辉形象;越是面对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考验,越要用战争文学来抵御敌对势力的“政治转基因”和“文化冷战”,铸牢我们坚如磐石的信念;越是强调军队能打仗打胜仗,越要重振战争文学凝神聚气的战斗功能,提高为战斗力服务的贡献率;越是在社会非主流文化“三俗”频现之时,越要恪守战争文学的一以贯之的革命英雄主义情结,使之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载体。

曾记否,当年许多社会女青年正是通过军事文学的阅读,认识了军人的光辉形象,以嫁军人为荣,以成为军嫂为时尚。坊间曾传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女士提了一个大包上了长途班车,车内乘客稀少,寥寥无几。她放眼看去,眼睛突然一亮,见一位军人坐在那里,便来到他身旁坐下。有军人的地方,就有安全,这是文学作品告诉她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