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战争文学的英雄魂魄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徐 剑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5-06-11 04:01

4、当代中国战争文学的影响力,需要跟上强军兴军的时代步伐,需要满足官兵对于优秀战争文学作品的热切期待

一如当代中国文学所取得的成就,还不足以适应中国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应有的地位;当代中国战争文学的影响力,需要跟上强军兴军的时代步伐,需要满足官兵对于优秀战争文学作品的热切期待。

2003年之夏,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俄罗斯,在中国驻俄大使馆作文学交流和讲座之时,我曾谈及当代军旅文学之势、之病、之望。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战争文学的浪潮并未持续久远。随后,由寻根文学引领,暂短出现的“农家军歌”的书写与叙事,也只是惊鸿一瞥,很快沉寂于中国文学天空里。此后多年间,尽管也出现了《突出重围》《亮剑》《历史的天空》《士兵突击》等作品,但多由影视为拉动,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战争文学的阅读现状。

中国的战争文学仍在路上。当下战争文学的困境,或者说当代军旅文学之病症表现在哪里,原因何在?

远离战争场景。战争文学最大的魅力在于金戈铁马的战争书写。今天,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早已经成了一抹遥远的记忆,以坦克为陆战之王的机械化战争也在我们的身后渐行渐远,以二百米距离步兵分队的战术攻势,以体魄意志勇气毅力为支撑的短兵相接、刺刀见红,将来会越来越少。未来战争所呈现的信息体系之战,云谲波诡,不同于过去的刀光剑影;远程精确制导打击,变幻莫测,不同于旧时的炮火硝烟。然而,战争所带给文学的精神之核却是亘古不变的。生与死、爱与恨、光荣与毁灭、失败与胜利、战争与和平等,都是战争文学永远无法回避的主题。惟其描写它,战争文学才会有魅力;惟其表现战争之中人性的光辉,战争文学最大亮点才能够得到张扬。然而,近几代军旅作家中有过战争体验的作家凤毛麟角,对战争知识的缺乏使许多作家对战争题材望而却步。因此,当下中国战争文学的叙事,少了战争的描写,多了和平年代军营故事;少了金戈铁马的喋血沙场,多了平淡无奇的和平树下的低吟浅唱,读者自然不买账,当代军事文学自然就失去了很大的读者市场。

规避现实矛盾。当下的军营并不是封闭的,它依旧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缩影。因此,社会上的各种弊端、矛盾和负面现象,无一不投影到军营之中来。我们在高歌主旋律时,也应该关注到军营文化的多元选择,从军旅文学叙事的角度,对崇高与卑微、忠诚与背叛、善良与丑恶进行深层的发掘,对人性、人情复杂与简单、邪恶与高洁、欲望与慎独、理想与拜物、风险与挑战、思想与交锋、阳光与阴影,进行精神层面上的书写。这些仍旧是战争文学最能展开之处,仍然是战争文学最能驰骋之地。这样的描写,丝毫不会削弱作为民族精神和国家担当的人民解放军的伟大形象,丝毫不会减少三军将士正能量的光大弘扬。因为军旅作家在对现实生活的洞照之中,会以其深邃的思想和见地,以理想的燧火,于长路茫茫之中照亮前行的路标,于历史时空的长夜之中点燃文明的篝火,在一片迷失的荒野寻找到指向的北斗。然而,纵观当下军旅作家的创作,描写和平年代的军营故事居多,少有矛盾,少有交锋,少有斗争,少有对和平年代军营积弊的剥裂,少有对军事斗争准备盲区的扫描,更少有了对人性灰暗和复杂的展现,只有许多类似表扬稿的歌唱,提供给读者的作品显得琐碎而乏味、苍白而无力,自然也就降低了军事文学的精神品质与文学品相。

此外,军事学学养的缺失、 叙事手法陈旧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不少军旅作家在知识背景上涉及现代高科技战争的学养严重缺失,对于高科技战争、军事战略学、军事谋划学、军事技术学等知识兴趣不大。不少作品缺乏对世界一流文学作品叙事手法的借鉴和参考,特别是对于主旋律之下的宏大叙事不注重重与轻、大与小、刚与柔、崇高与平凡、伟大与渺小、雄壮与温婉的关系,一味地高,一味地刚,一味地雄壮,甚至不留空白和闲笔,也让人觉得离文学和艺术远之又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