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在哪儿,我们的舞台就在哪儿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肇 锐 刘生平 本报记者 王振江责任编辑:王春艳
2015-06-23 05:26

“我是一个兵,一切为了兵”

21日上午,演出服务队来到总装驻川西某发测站,为正在备战某型号试验任务的科技人员和部队官兵送上了一场精彩演出。

青山下,塔架旁。一条横幅、一组调音台、几张座椅,演员们在简易的舞台上赢得阵阵掌声和欢呼。突然,天空飘起雨来。在小品《就是你》演出时,雨越下越大,地面上很快溅起了水花,雨水不停地打在演员身上。演员坚持冒雨演出,既不加快节奏,也不降低标准,台下穿着雨衣观看演出的战士们,不断地擦着眼睛,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直至小品演出结束才转移至“功勋塔”下的狭小空地。没有音箱、没有话筒、没有座椅,但大家紧紧围坐在一起,官兵与演员们的距离更近了。

在西昌袁家山上矗立着一座75米的标校塔,是基地有名的“夫妻哨”,四级军士长张兴安的家就安在这里。他是某卫星观测站的一名普通操作手,已经在测控岗位上坚守了10多个年头,数百次为测量设备精准定位。3年前,考虑到他一个人在标校塔里工作十分艰苦单调,场站领导决定在这里特设“夫妻哨”,张兴安才把妻女接到这个高塔里来。有任务的时候,75米的高塔,张兴安两口子一天要上下十多趟。他们坚守岗位的感人事迹,让每位演员肃然起敬。他们专门为这个“夫妻哨”的一家三口进行了表演,郭达连唱了秦腔《三滴血》和小品《换大米》中的经典选段,秦方流着泪朗诵了诗歌《爱情的故事》。

24日一大早,演出服务队来到总装驻川某基地科研试验新区的电弧风洞厂房。这座电弧风洞是该基地在科研试验新区建成的首座风洞,广大科技干部仅用了22个月就建成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功率电弧风洞。歌唱英雄的气动人,礼赞英雄的气动人,演员们都拿出了看家本领。敞亮的“弧光大厅”里,欢笑声此起彼伏。

一束束鲜花捧上来,碧绿的扇形叶子当底,中间是还带着晨露的金盏菊、野蔷薇、索玛花,五颜六色,花香怡人。这些都是铁血男儿用双手精心采制而成……

在总装驻苏某基地,台下观看演出的大都是当年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老专家、老学者、老领导,他们最大的91岁,最小的也有80多岁。孙涛和邵峰联袂演唱了歌曲《兄弟》,他们边唱边跳,与台下官兵热情互动。走下舞台的孙涛充满感慨地说:“这是我和邵峰第一次在舞台上唱歌跳舞,老领导扎根基层、矢志海天的精神,让人感动。我们本身就是战士,就要走进战士的心中,服务军营,助力打赢。”

“为兵服务永远在路上”

“你们的表演很专业、投入,远比我在你们这个年龄要好,但要注意故事的情境、要沉浸到角色中去……”总装驻苏某基地文艺骨干周正明热爱表演,是邵峰的铁杆粉丝,他和自己的搭档专门表演了邵峰多年前一个小品《第一次站岗》的片段,听了邵峰的现场示范指导后,连说:“太过瘾了!真是受益匪浅。”

5月29日下午,演出服务队的魏积安、郭达、孙涛、邵峰来到该基地文化工作站,他们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经典小品案例,为30多名文艺骨干进行了专门授课辅导。他们诙谐幽默的语言,炉火纯青的言传身教,总能赢得官兵们的一片叫好声。除了专门的授课,演出服务队的成员还利用演出间隙和休息时间,热情传帮带,教基层文艺骨干如何积累创作素材、捕捉创作灵感,如何撰写剧本,如何调试舞台灯光、音响等。

30日下午,总政话剧团政委刘福章与总装驻苏某基地领导代表双方签署了《文化帮扶协议》,约定每年定期派专家到基层进行文化活动指导、文艺骨干培训等。“为兵服务永远在路上!此次慰问演出变基层文艺骨干主动上门求教为艺术家送课上门,并建立长期的服务机制是我们着眼基层文化工作长远发展、创新为兵服务的新探索。”刘政委告诉记者。

演出服务队成员在泪眼模糊、万分不舍中告别官兵,返京后他们短暂休整后,又将展开话剧《兵者,国之大事》走进全国高校巡演。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