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集《光荣》留住70位抗战老兵历史雕刻过的容颜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王秉伦责任编辑:张硕
2015-10-31 02:01

留下珍贵影像 传承抗战精神

——观摄影集《光荣——致敬70位抗战历史雕刻过的容颜》

■王秉伦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看到了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光荣》专题摄影集。作者刘瑞新是我的战友,早在1972年就在部队从事专职摄影报道工作,离开部队领导岗位后坚持退而不休、研习摄影、继续奉献。这本《光荣》专集的成书即证明了这一点。

这本摄影集集纳了70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八路”,他们平均年龄在90岁左右,都已到了耄耋之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延续,这本摄影集会更加显示出它的历史价值。因为,它抢救式地拍下了抗战老兵的珍贵影像,满足和回答了“我们不怕死亡,就怕遗忘”这句抗战老兵的肺腑之言,真诚地告诉世人,“老八路”就像“老红军”一样,都是国家之宝。今年在首都北京举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上抗战老兵的身影出现就是很好的例证。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崇敬是最大的动力源,珍视是最强的责任感。全书的每一幅照片、每一段文字、每一页编排,都贯穿着一个“情”字,都体现出作者是把拍摄对象当作自己的老前辈、老英雄、好榜样看待的,整个拍摄过程倾注了作者的敬仰之情。事实证明,情深方能出佳作。摄影专集里的“主人公”,都是生活在河北省军区管辖的干休所里,他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作者的眼前,这为作者的创作实践提供了非常熟悉的拍摄环境。

著名战地摄影师卡帕说过,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实际上,这个“近”字是有丰富内涵的,它要求摄影人的拍摄距离要靠近,生活体验要贴近,思想感情要亲近。不仅要身入一线,更要心入其间,深入地了解,敏锐地观察,及时地、反复地、多角度地发现和拍下你所要歌颂的真善美或抨击的假恶丑。其实,许多美不仅在千里之外,更多的就在你的身边,关键在发现,在冲破熟视无睹的羁绊,在克服“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积习。有位名家讲得好,世间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阅读《光荣》摄影集,深感书中蕴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给人以鼓舞,激励人们奋勇前行。书中的这些“老八路”,每个主人公不仅留下了气质非凡的军人形象,而且也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一种高尚纯洁的人生追求;他们不仅在战火中创造了辉煌的战绩,而且铸就和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只要我们像“老八路”那样,坚定、乐观地看待未来,自觉地传承红色基因,保持优良传统,弘扬抗战精神,还有什么艰难困苦能够阻挡我们的前进?还有什么老虎苍蝇敢于侵蚀我们的肌体?还有什么外部力量能够阻止、破坏我国的和平发展与国家安全?

近年来,一些恶意诋毁老前辈、老英雄的“暗枪”和“冷箭”不时出现,尽管只是一股小小的暗流,只能算是鸹鸪鼓噪的雕虫小技,但英雄不容亵渎,丑恶岂容美化。如果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和尊重,今后国家民族一旦有难,谁来挺身而出?谁来血洒疆场?这些抗战老兵离休后,都自觉做到了坚持学习,关心国事,严格自律,奉献社会,始终保持了革命的晚节,理应受到国人的爱戴与尊重。

读读这本摄影集,看看当年“老八路”,学学他们“精气神”,我们就会更加坚定自觉地做到——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解放军报》2015年10月31日07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