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信仰高地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李涛责任编辑:吴昊
2016-05-11 05:06

■选择信仰道路艰难,坚守信仰高地更难。入党誓词中的“永不叛党”4个字,是数以万计的共产党人用生命换来的。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信仰的火种永远生生不息——

“不是为做官,而是要革命”

生于黄安(今红安)七里坪柳林村的方和明,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通信员、连长、营长、团参谋长、团长等职,参加过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和长征,曾三过草地。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连长、旅后勤科科长、营长等职。身经大小战斗200余次,7次负伤,15次立功受奖。

新中国成立后,党组织准备安排体弱多病的方和明在延安休养。但他谢绝了,表示要解甲归田,回乡务农。他说:“革命需要打仗,我扛起枪是战士;革命需要建设,我拿起锄头当农民!”1949年底,方和明怀揣党员介绍信,背着行李卷、炒面袋,满怀豪情离开延安,回到了刚刚解放的家乡。

冬夜,小油灯在寒风中跳动,简陋的草屋里聚满了欢迎他的乡亲。大伙向他倾诉着解放前遭受的苦难,他向乡亲们畅谈着革命的伟大胜利。朴实、热情的乡亲对他的举动很不理解。有位老大爷说:“革命成功了不去享福,回来种田值得吗?”

方和明想起同他一起参加红军为革命壮烈牺牲的71个同乡,拉着大爷的手说:“我们去参加红军的72人中只活了我一个,我不回来把家乡建设好对得起烈士们吗?”

乡亲们这才悟出了方和明解甲归田的原因:他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土地,没有忘记革命先烈,没有忘记继续革命。

柳林大队有很多小山岗,都像“骨头架”,有水存不住,无水裂大口。方和明提出“利用地形,逐步兴修小型水利”的方案,带领十几个党员和200多个民兵大干起来,要修一座蓄水30多万立方的水库,解决用水问题。没有资金自己筹,不懂技术学着做,口粮少瓜菜代,日夜奋战在工地上,百把斤重的担子不离肩,粗大的扁担压断了数根。苦战一冬,柳林第一座水库胜利竣工了。

随后,方和明又带着大伙开山拦水。冬天风霜不歇脚,夏日酷暑不下阵,与“骨头架”整整斗了十个冬春,终于造起了19座小水库,修成了9条水渠、3道拦河坝,完成80多万土石方,使大队80%的农田实现了自流灌溉。大家提起方和明大战“骨头架”的事,无不伸出大拇指:“老方真是块过硬的不锈钢!”

有年夏天,连降暴雨,方和明巡田护坝,几天都没有合眼。一天晚上,他和两个队长冒着倾盆大雨,再次来到羊角塘水库。眼看洪水就要漫过坝面,水库面临着被冲垮的危险。方和明把绳子往腰间一拴,准备下水开漏。队长一把抱住他,说:“你不能下。我们年青,能顶住!”

漏口小,山洪大,库水继续上涨。方和明跳进水里,锄头挖,双手掏,加深加宽溢洪道。手指甲扒脱了,脚被石头砸破了,仍然坚持战斗。

这一夜,方和明七进七出,从田畈摸到坝上,从坝上摸到田畈。帮他烤衣服的老伴,见他一身水,一脚血,心疼地说:“是纯钢,也只有百把斤,你把老命拼上了!”

原来穷困的柳林大队在方和明的带领下变了样:梯田平展,稻谷堆仓;茶树遍山岗,果园绕村庄;公路通南北,渠道盘山梁。

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陈再道上将偶然从《湖北日报》劳模光荣榜上看到方和明的名字。出于对战友的思念和关怀,陈再道派人去打听。很快就查实,方和明正是当年和自己一起爬雪山过草地的战友。

陈再道立即请来方和明。20多年前的老战友见面,格外高兴。陈再道亲切地拍着方和明的肩膀说:“你过去当团长,在战场上是英雄;现在回乡当农民,是劳动模范,保持了红军的光荣传统,还是好样的!”

方和明回乡8年,当地群众只知道他是红军,不晓得他当过团长。会见的通讯登了报,群众争相传颂:“老方,有官不当官,有功不摆功,有福不享福,有难不怕难,真是个模范共产党员。”

方和明笑着说:“我这个穷孩子,能够参加革命,全靠党和毛主席引路。作共产党人不是为做官,而是要革命。”

回望中国共产党走过的95年历程,曾数度面临生死攸关的考验,却每每总能神奇般地峰回路转,转危为安。

追根溯源,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忠于信仰,善于反思,敢于担当,勇于改正。也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一路艰辛,栉风沐雨,百转千回,终得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时代已经翻开了新的篇章,但信仰的长歌永远不落!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照片。)

(《解放军报》2016年05月11日 09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