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难辉煌唱大风
■朱向前

标题书法 郭亚林

民族之根,未来之光。篆刻 张 继
假设一下,如果没有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会当如何?假设一,当我们面临长江浩浩汤汤,一泻而东,正欲纵情吟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然而没有;假设二,中秋之夜,“海岛冰轮又东升”“一轮明月才捧出”,正当你情不自禁要举头发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然而没有。是的,如果没有《七律·长征》,那么80年来,每逢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周年之际,报刊中、荧屏里、舞台上就没有了那气势磅礴、美轮美奂的毛体书法:“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礡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当然也就没有了气呑山河、大地回响的朗诵和演唱,也就更谈不上当年在长征将士中传诵时所激发出并延续至今的巨大精神能量了。那么,当人们在纪念、追忆、缅怀、传承长征精神的时候,就会觉得少了一点什么,至少是不得劲不给力。
毋庸置疑,以《七律·长征》为代表的毛泽东长征诗词(包括《十六字令·山》《忆秦娥·娄山关》《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诞生于漫漫征途中,传诵于枪林弹雨间,她已然成为了长征这一伟大史诗性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是长征精神的高度概括和艺术表达,她是长征文化的标志与象征,她本身就是纪录长征的伟大史诗。
正像长征属于中华民族的传奇一样,长征诗词也是属于毛泽东的传奇。借用并翻新《滕王阁序》中“二难并”“四美具”的标准试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