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军文化论|勇于创新,书写强军兴军新史诗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柳建伟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6-12-10 02:00

(三)

习主席指出:“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工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工夫,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回顾近些年的创作经历,我深刻认识到这一论述的重要性。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故事影片纪念长征胜利。然而,选什么故事表现长征,向哪些人物聚焦,一直定不下来。2月中旬,我们决定正面地、全景式地用一部故事片表现长征途中规模最大、牺牲最大的湘江战役。正面写湘江战役,就需要一些创新精神。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后,湘江战役就被不少人看成是人民军队历史上少有的几次大败仗。几十年来,中国的影视作品从未正面表现过长征途中中央红军血战湘江的7天7夜。经过反复研究军史,我觉得,从1934年11月25日下午5时中革军委下达强渡湘江的命令,到1934年12月1日下午3时三军团奉命炸掉湘江界首渡口上的浮桥阻敌追击,中央红军这7天发生在湘江两岸的故事,我们重新认识的极端必要性。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肯定:湘江战役,中央红军打得虽然惨烈,但在战略上是胜利的。因为中央红军完成了战略意图,中央首脑、中革军委首长和几个军团的首长均顺利渡过了湘江;几个军团中,除八军团外,主力也都过了湘江。其次,必须认识到,正是由于湘江战役中央红军遭到了损失大半的重大牺牲,才让党和红军上上下下都意识到了前进方向的重要、树立领导核心的重要、尊重中国国情的重要。再次,必须看到,如果没有湘江战役遭受的重大牺牲,就不会有战役结束后的通道转兵决定,就不会有后来的黎平会议、猴场会议,更不会有后来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遵义会议,毛泽东就不可能重新指挥中央红军。最后,还必须看到,血战湘江的7天,中央红军表现出了铁一样的信仰、铁一般的信念、铁一般的纪律和铁一般的担当,红三十四师和红六师十八团全军覆没时都在忠实执行着上级的命令,每一个红军战士都表现出了对信仰的忠诚和血性。

有了基于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新认识,书写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的长征故事,便不是太难的事了。现在,《血战湘江》已由著名导演陈力率领的团队拍摄制作完成,成片已获得有关专家的高度评价。回顾《血战湘江》剧本的创作,习主席讲话中的内容再一次在我耳畔回响:“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诚哉,斯言!壮哉,大言!

(作者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委员)

(《解放军报》2016年12月10日 07版)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