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功喜报回乡记:考上清华北大,也没这么大排场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周远 王竞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01-16 07:04

锐视点

擦亮军功章,需军地协力

■周 远

同样的喜报,不同的送达方式,效果大不一样:敲锣打鼓送到家的,军人家属、甚至整个村庄整个家族都感到光荣;通知军属自己到武装部取的,军属像取快递一样悄无声息、感受不到光荣。

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渴望荣誉,都希望家人分享自己的荣光。很多人都怀念多年前敲锣打鼓送喜报的岁月。可是,这么一个朴素的愿望,为何难实现?

客观上讲,武装部、民政局等部门人手少、工作忙,但主观上也存在对送喜报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认为“送上门”和“自己取”差不多。另外,缺乏相应奖惩机制,导致送喜报也增加不了政绩,不送也不会挨批评。慢慢地,送喜报这个传统就给弄丢了。

反观军营内部,有的部队喜报邮寄出去后,很少打电话跟踪;有的连队干部怕没立功的战士心里难受,不组织颁发军功章仪式;有的单位嫌太张扬,大项活动不鼓励官兵戴军功章。慢慢地,官兵领回军功章后也只能放在箱底。

聊起军人荣誉这个话题,一位名叫蒋勇的网友说:“我立了3个三等功,1个二等功,从没有机会戴过,后来自己拍了个照作纪念。”名为“朱露清响”的网友在后面跟帖:“是啊,这种‘自娱自乐’的荣誉,是否还能彰显军功章的初衷”,并发出了感慨:“什么时候我也能穿着军装、戴上军功章,光荣地走在大街上?”

与这些网友相比,第20集团军某机步旅11名荣立二等功以上奖励的官兵是幸运的。可是,许多官兵的喜报还在漫漫途中,他们的亲属还在翘首以盼……

延伸阅读

立功喜报今昔

立功喜报是指向立功者家庭报喜的书面材料,是我军开展立功创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抗日战争初期,毛泽东、王稼祥等就联名发出《关于注意收集各部民族英雄事迹的通知》,表扬八路军、新四军干部战士的英勇行为。

解放战争中,新四军一师二团提出了“在战场上比比看,为人民立功劳”,“把功劳记在功劳簿上”,“有功报功,论功行赏,人民功臣,个个尊敬”的口号,还建立了“三证”,即个人有“功劳簿”,连队有“功劳簿”,家里发“功劳状”,一人立功,全家光荣。

1951年4月,志愿军政治部制定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条例(草案)》。规定,凡立功与当选英雄模范的个人与单位,均按等级给予奖励,主要有:会议嘉奖,通令嘉奖,授予奖旗、奖状、奖章、奖证、纪念证、军旗前照相,给家庭寄喜报,编撰传记,登报表扬及向全国广播。这是全军首次将寄喜报工作写入了军事法规之中。

2014年7月27日,经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批准,原四总部制定了《军队奖励和表彰管理规定》(自当年8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十九条明确:人民武装部收到受奖通知书和喜报后,应当协调民政部门举行一定仪式向受奖个人家庭送喜报,并协调当地媒体做好事迹宣扬工作。这个规定为送喜报提供了法理依据。(王 竞整理)

外军如何“送喜报”

■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 陈 婷

外军在向军人授予勋章奖章时,注重采取多种方式扩大社会认同,激发军人的荣誉感。

一是邀请家人参加授奖仪式。军人受奖都会举行隆重仪式和丰富活动,并邀请军人家属参加。目前,美国陆军颁发给军事人员的勋章和奖章共61种。美《陆军军官手册》规定,授奖要在严肃场合下进行,要在部队全体人员面前颁奖,邀请家属出席授奖仪式;在颁奖时刻安排摄影,并将照片等尽快交给受奖者。

俄罗斯在部队设有家长委员会,每年不定期召开会议,使家长及时了解士兵服役情况和思想动态,包括士兵受奖励的情况,前来参会家长的差旅费由国防部承担。对于获得国家最高荣誉的军人,其勋章一般由总统亲自颁发,家人也会受邀参加授奖仪式。

二是与地方政府、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及普通民众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当官兵获得奖励,美、俄、英等国军队通过多种方式,将奖励的“喜报”送至受奖人员家乡。如,美军各部队和地方建立了新闻发布卡制度,当官兵取得突出成绩或受到表彰,军方就填写新闻发布卡寄至其家乡,由地方媒体公之于众。

三是运用网站宣传获奖人员的先进事迹。美、俄、英等国国防部网站上设有特写栏目,对军中优秀人物进行介绍,各军种也通过自己的网络介绍宣传本军种获得奖励的人员。如,美空军教育训练司令部每年都会在网站上公布年度优秀士兵个人事迹并向所有空军官兵推送,鼓励官兵向他们学习。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