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与“八路”有关的爱情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孙晓飞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02-07 17:04

初夏,在北京安外大街附近的一间小茶馆,71岁的抗日名将陈正湘(开国中将)之子陈新民,满怀激情地给记者讲述他的父亲陈正湘和母亲康捷在晋察冀富有传奇色彩的婚恋经历:“父母亲结婚那天,还没等入洞房,就接到上级命令,设伏打击进犯一分区的鬼子兵。7天后,等父亲从战场上回来,不但毫发未损,还击杀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创造了八路军战史上的一个大捷,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

开国少将吴岱之子吴志民说,在当年的晋察冀,当地老百姓的婚姻观念也被”八路“们所改变,在全民族抗日的大背景下,人们的家国观念很重,家里有个男孩儿就一定要当兵,有个女孩儿,也要找个军人全家当军属,感觉非常光荣。

边区爱情:好女嫁与抗日郎

在晋察冀边区,“范氏三姐妹”齐嫁抗日郎的故事广为人知。

开国中将王宗槐之子王亚中告诉记者,“范氏三姐妹”指的是我的大姨范景新、我的妈妈范景明和我的小姨范景阳。”“我们分别尊称她们为大范阿姨、小范阿姨和三范阿姨。”开国少将罗文昉之女罗冀兰说。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之后,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进入河北阜平地区,建立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罗冀兰介绍说,范家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抗日大家庭:大范阿姨和小范阿姨的父亲范成儿是村委会第一任主任,二叔范茂如是基层交通站站长,五叔范颖高也是地下党员。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范家儿女们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

王亚中告诉记者,当时,大范阿姨刚从阜平简易师范学校毕业就担任了阜平县动委会一区妇女主任,妈妈范景明和二叔范茂如的女儿范景阳先后报名参加三分区冲锋剧社并被录取,成为八路军的文艺战士。就这样,晋察冀边区的抗战烽火中,出现了引人注目的范家三姐妹。听妈妈说,大范阿姨一参加革命,就一心扑在工作上,哪个村的军服、军鞋不够数,她去催;谁家的女人拖后腿,不让男人参军,她就上门苦口婆心去动员;哪个村的扫盲工作落后,她就自己跑去当教员;谁家不遵守婚姻条例,还敢娶童养媳,她就上门去讲政策……经常忙得连吃饭、梳头都顾不上。在工作中,大范阿姨与老红军王平相识并结为伉俪。

陈正湘将军之子陈新民说,八路军到了晋察冀以后,向当地老百姓大力宣扬“抗日救国不当亡国奴”的思想,老百姓对北上抗日的老红军,充满崇敬之情。“当地接受抗日思想的女青年,对老红军出身的八路军干部,都特别崇拜,张浣尘阿姨曾对我说,她们当时对于那些八路干部的心情,跟今天一些少女崇拜影视明星的心情差不多。”

王亚中说,父亲王宗槐和王平都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王平将军对我的父亲很了解,1941年,26岁的父亲由晋察冀军区组织部长调到三分区任政治部主任。报到后,时任分区政委的王平一谈完工作就把我父亲拉到一边,说要把大范阿姨的妹妹介绍给父亲。王平将军说妈妈范景明“是个党员,19岁,人聪明,长得也好,以前是分区冲锋剧社演员,现在是白求恩医科学校的学员。”没过多久,王平将军和大范阿姨就约父亲去和母亲见面,看见母亲的一刹那,父亲就爱上了她。

“一开始,母亲对父亲的印象好像并不特别深刻,王平将军就给母亲讲了与父亲有关的一个故事,1941年秋季反“扫荡”大战之后,上级要晋察冀军区组织部上报一份营以上干部名册。战争时期,鬼子经常扫荡,怕机密干部资料落入鬼子手里,当时部队没有任何档案,也没有其他资料可查,我父亲拿出笔,完全凭着记忆,把军区营以上干部,按编制序列一一列出了名单,总计近2000名,最后上报的数字与实际人数一个不差!军区领导表扬他是部队的‘活辞典’”。

王亚中说,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母亲,他们从此开始互相交往,而父亲也渐渐把自己活泼外向的一面展现出来,跟母亲讲自己登台演戏的经历,说自己还在《小放牛》里男扮女装演过小姑娘……有时,父亲还会改变音调唱几段《兴国山歌》,把母亲逗得直笑。“正当两人的感情越来越浓的时候,母亲所在的白求恩医校迁址了,父亲也离开三分区,调到四分区任副政委。”

王亚中说,书信,就成了父亲和母亲在战火中沟通感情的工具。他们书信往来了一年多,感情越来越深,但因为白求恩医校有明文规定,学生在校期间不准结婚。虽然父亲已经27岁,在八路军里已经属于“大龄青年”了,但父亲多次安慰母亲,让她安心学业。1944年初,母亲毕业,眼看两人可以完婚了,父亲却奉命去了千里之外的革命圣地延安,为准备参加党的七大进行为期一年半的集中学习。母亲穿过鬼子的封锁线,差一点儿牺牲,还掉了队,经过艰辛的跋涉,也终于到达延安,1944年6月26日,他们在宝塔山下、延水河畔的一孔窑洞里结了婚。第二天一早,父母亲又决定放弃3天的婚假,奔赴各自的学习和工作岗位……

“范景阳阿姨在药剂班学司药,之后调到晋察冀第五军分区司令部门诊部下设的休养一连当实习司药。在那里,经人介绍,认识了五分区参谋长易耀彩(开国少将),不久他们就结了婚。”王亚中说。

李新民告诉记者,嫁给八路军抗日儿郎的当地女青年,著名的不但有阜平的“范氏三姐妹”,还有蔚县的“李氏三姐妹”——邓华(开国上将)将军的夫人李玉芝和两个姐姐李剑鸣、李佩卿也都嫁给了八路军干部。

八路军建立晋察冀边区以后,废除包办婚姻,实行婚姻自主,一些沿袭已久的陋习得以改变, 自由恋爱替代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不再只与金钱、社会地位等等相勾连,晋察冀边区的婚姻形态,因为“八路”的到来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