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无法计量,却可以习得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郑蜀炎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02-09 03:45

心理学上有个“心理弹性”的概念,说的是在遇到逆境和变故时,一些人不是被击垮而是迅速恢复如常。之所以拥有这种弹性,是因为所追求的幸福感是“心向往之”的,而不是物质的获得和身体的享受。因此我要说,幸福,也是一种可以学会的内心感悟和结果。 

幸福也是一门学问

●既然是一门学问,就是可以学习的;既然是一种情感,就是可以培育的。幸福,也是一种可以学会的内心感悟和结果

但凡谈人生,幸福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倘若按“鸡汤文”的套路,少不得堆砌些高大上的词汇,以诗歌描述浪漫,以哲思显示深沉。但在我看来,幸福这词没那么花哨玄妙,它不鹜炫耀、不矜宏博,漫随云舒云卷,无意花开花落。一如王阳明著名的“山中花树”之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自打40多年前,一位登基不久的不丹国王提出以“国民幸福总值”替代国民生产总值的口号后,“幸福指数”便逐渐成为一个热词,并与经济学、设计学、商业营销,甚至地理问题挂上了钩。有几个地处冰天雪地的国家“幸福指数”总是排名靠前,有媒体戏称为:“离赤道越远越幸福。”

我们并不否认可量化的统计是对幸福的一种认知方式,但归根结底,幸福是一种内心的感觉,如果生活中什么都要进行清晰的换算、计量,那就失去了幸福的本意。

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出生在奥地利一个显赫的犹太富豪家庭,但这个富有的财产继承人把到手的万贯家财一散而尽,孤寒本色、清贫一生。他这样做既不是为了引人注目,也不是慈善功德,而是认为应当把思维从多余之物——金钱之中剥离出来,这样才能保持人的纯粹性。始终保持以纯粹性头脑进行自由思维,这便是一个哲学家的幸福。维特根斯坦有一句名言:“世界是事实的总和,不是事物的总和。”我们不妨这样理解,那些可以计算的指数之和,皆是幸福的附着物,而不是幸福这一事实本身。

心理学上有个“心理弹性”的概念,说的是在遇到逆境和变故时,一些人不是被击垮而是迅速恢复如常。当年孔子游说各国,一路被驱赶,数日无食无宿。但“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弟子子贡不解,发牢骚说:如此一无所获还又唱又跳的,真有点不知羞了。孔子答曰:真理就是真理,幸福的意义在于对真理之道的践行和认识,而不是获取和拥有其他的什么。言罢,“列然返瑟而弦”。在响遏行云的乐声中,子贡喃喃自语:“吾不知天之高,不知地之下也。”

历史上这段著名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孔夫子强有力的“心理弹性”。之所以拥有这种弹性,是因为孔子所追求的幸福感是“心向往之”的,而不是物质的获得和身体的享受。须知,金钱对幸福的效应总是边际递减(即越来越衰减)的,哪里还有弹性可言。孔夫子千年之前演绎的那番“弦歌鼓舞”,即便在今天也“未尝绝音”——用内心的美好来使得人生更美好的,恰恰是现代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积极心理学”。

还是回到标题上吧。既然是一门学问,就是可以学习的;既然是一种情感,就是可以培育的。因此我要说,幸福,也是一种可以学会的内心感悟和结果。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