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猫耳洞里的“洗澡秘密”

赵克石上将试用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研制的皮肤清洁包。苑正轩 摄
1982年底,深入前线部队调查的同志回来讲:狭小的猫耳洞里,战士们站在没膝深的水里观察瞭望,身上呈现一块块疹斑。由于湿、热,洗不上澡,很多战士患上了皮肤病,痛痒难忍。
保卫祖国的勇士们,竟是这样生活和战斗!副研究员齐宗伦的眼睛被泪水模糊了。不久,齐宗伦和她的小组受命研制一种用很少量的水就能让前线战士洗上澡的制剂任务。前线需要啊,要加快,再加快!她带领小组同志们不分白天黑夜地查资料阅文献。她们翻遍了资料室,也没有找到目前世界上可以不用水能洗澡的方法。后来,她们偶然看到国外的一张广告,说用少量水可以给病人擦澡,除此之外再无说明。尽管如此,她们还是如获至宝。她们顺着用少量水可以擦澡的思路,开始了紧张的工作。
一种配方的制剂做出来了,但一遇水就硬化了;另一种配方的制剂做出来了,但存放时间长了,有一股臭味……
收获总是赋予辛勤劳动的人们。1984年5月,青年科技人员谭明胜,受齐宗伦和组里其他同志的委托,带着数千人份皮肤清洗剂来到了老山前线,交给了驻守阵地的某部七连。谭明胜帮战士们每人往钢盔里舀了一茶缸水,配好清洗剂;又边示范边帮一个战士擦了澡,其他战士照着擦洗了全身。满身的泥水洗掉了,污垢擦净了,战士们一个个情不自禁地高呼:“感谢领导机关和后方战友的关怀!” 在成功面前,齐宗伦又想到了前线战士:清洗剂擦澡要一用茶缸水,要是阵地上没有水咋办呢?再说清洗剂一次用2.5毫升,战士们也不好掌握。为了战士,齐宗伦在科研道路上又开始了新的跋涉,寻找一条更加方便使用皮肤清洗剂的途径。此后,她研制成功了一种只有手帕大小的皮肤清洗湿巾,什么时候要用,只要撕开塑料包装袋就可以。
冰火交融的“两只候鸟”
自古水火不相容。冰比水还冷,那就更难以与火相容了!
然而,有一对教授夫妇,却使冰与火亲密地交融在一起!
上世纪60年代末,珍宝岛战斗打响。寒区作战部队冻伤问题急需解决。研究所专家立即赶赴前线,张是敬担任小组负责人。
马钱子是他们在大兴安岭林区调查时,群众介绍的,据说,吃了全身发热。
明知这种马钱子的毒性很大,但张是敬还冒风险自己试吃。
服药后,张是敬首先感到中枢神经异常兴奋,嘴刚一张,就越咧越大,再也合不拢……同事发现症状后,连忙把他送到医院急救。后来,他又试吃了长白瑞香…… 有一次,张是敬在零下40度的严寒里进行采气,收集战士呼出的气体做代谢率测定。采气机上有一个铝制品的活塞,由于天气太冷,几分钟的时间,活塞被冻住了。时间到了,活塞就是拧不动,张是敬急了,用牙去咬,没想到,牙刚咬上活塞,舌头上的一块皮被冰冻的活塞粘掉了。为了不中断试验,他硬是忍着疼痛用牙转动了活塞,止不住鲜血一口一口地从嘴里流了出来。
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张是敬带领课题组研制出“45号方”。服了这种药,能改善末端的血液循环,在零下30度的天气,可以提高易冻部位皮温5度左右,有效时间可达5个小时。部队试装后效果较好,此后还获得军队科技成果二等奖。
在张是敬努力研制防寒药物的同时,他的妻子杜桂仙也在积极寻找“火神”的克星。
夏季,是中暑防治研究组的黄金季节。杜桂仙在郭光研究员的带领下和其他科技人员在每年最热的夏季,去热区进行现场研究,和青年战士一起行军,一路上挥刀砍茅草、斩荆棘。战士们途中休息时,他们还要忙着量体温、测心率,测出汗量。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湖南,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南疆的崇山峻岭、村村寨寨。
经过多年顽强地探索,“部队中暑预防卫生保障措施”总结出来了,这是他们心血和汗水的结晶。南方部队某师长期以此指导训练,多少年没有发生过一例中暑患者。这项成果获得1978年的原总后科技大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