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闪光的足迹
1962年,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由于急性高原病导致大量非战斗减员,该所王常洲、谢仰洲、张中兴、吕永达、李官贤等专家赶赴前线,开展高原病防治工作。
1965年,抗美援越作战部队在机动隐蔽中面临高湿、高温以及营养和水质净化问题,该所顾景范、王明宇、李文选等专家随高炮部队入越,为部队提供热区卫生学保障措施。
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部队出现大量冻伤,该所张是敬教授率队赶赴前线开展部队冻伤防护工作,提供冻伤防治方案。
1974年,中越西沙海战部队面临海岛作战的水质净化和处理问题,梁军副教授等专家赴西沙群岛开展水质调查、检测和洁治工作。
1976年唐山大地震,牟友成教授为救援部队提供饮水安全保障。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面临噪声、高温、高湿等问题,曾一同、宋学政、谭明盛等专家赶赴前线提供“防噪声耳塞”、“一杯水洗澡”、长效核黄素等有效保障措施。
1998年抗洪抢险,王福玉教授、李君文教授分别在长江和松花江抗灾一线,连续奋战50天。
……
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中,高志贤研究员、陈照立副研究员、谌志强副研究员、马新华实验师等在赈灾一线,奋战38天,为救援部队提供饮水与食品安全保障。此外,该所承担了自“八五”以来全部饮水安全指令性课题,牵头并参与了历次全军饮水安全保障工作。2015年,该所集中优势力量,组织开展了全军第四次大规模水源水质普查和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为全军培训基层骨干千余名。选派十批专家赴边防部队解决饮用水检测、消毒、净化及技术指导帮带,获得部队官兵好评。今年四月中旬,又有来自部队一线的300余名卫生防疫人员汇聚在这里,参加饮用水监督检测技术培训。
可以说,在历次大阅兵、奥运安保、首艘航母海试、国际维和、自然灾害救援等重大活动保障中,该所专家团队从未缺席。
还有蔡心培教授,将一生奉献给了我军的卫生防疫事业。他主持研制的检水检毒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创建了全军卫生监测中心,带领团队构建我军卫生标准体系。特别是在生命最后时刻,他还念念不忘课题进展,只要一清醒,就念叨研究内容。让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潸然泪下!
正是由于他们的贡献,才有“三防”净水袋、饮水消毒剂、水质理化检验箱、水质细菌检验箱等一大批实用成果,不仅为战士们送去了温暖,解决了部队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创造了多项全军第一、全国第一,乃至国际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