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星火:我党首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历程

——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与发展

来源:学习时报作者:张全景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04-26 16:00

火炬接力有来人

李大钊、弓仲韬播下的革命火种,点燃了棵棵火炬,接续传承,光照四方。抗日战争期间,这里的人们谱写出气壮山河的对敌斗争新篇章。

1937年10月14日,国民党东北军53军691团团长、共产党员吕正操,在率部掩护53军南撤途中,接到上级指示,停止南撤,转为北上抗日。他率部在河北藁城县梅花镇与日军激战后,转移到晋县小樵镇,将部队改编为抗日人民自卫军,并任司令员,脱离了国民党军队。10月17日,部队北上进驻深泽县城,与这里的共产党员取得联系。深泽县在人民自卫军帮助下建立了抗日武装人民自卫总队和抗日救国会,大力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10月25日,人民自卫军留下一个中队守深泽,其余大部北上安国、博野、蠡县,东进安平。

久埋的革命火种一旦有了条件便蓬勃燃起,很快红遍安平全县。10月29日,人民自卫军在当地党员和革命群众支持下,创办了《红星》报,建立军政干部学校。1938年4月21日,冀中省委在安平召开了冀中区第一次党代会,将冀中省委改为冀中区党委,黄敬任书记。5月2日,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在安平整编,成立八路军三纵队和冀中军区,吕正操任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令员。冀中行政主任公署也在安平县成立,吕正操任主任。1939年1月,贺龙率一二〇师挺进冀中到达安平、深泽一带,这里的青年踊跃报名参军。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和政权的建立,使安平的抗战局面焕然一新。台城村党支部先后组织了三次大的参军热潮,出现了“母送子、妻送郎、姐妹送兄弟上战场”的动人场面。1940年8月,为支援“百团大战”,村党支部组织了上百人的运粮队,每人背50多斤粮食,冒死穿过敌人的一道道封锁线,行程千余里,为前线送去急需的给养。村里组织了妇女支前突击队,成立了被服厂,纺线织布做军装、军鞋,支援前线。抗战期间,台城村不少党员、群众,英勇奋战,献出了宝贵生命。

从安平全县来看,抗日战争期间仅有17万人口,就有8689人参加了八路军,有2269人光荣牺牲,其中共产党员470人,县区干部59人。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这样一群普通百姓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多年来党的宣传教育使人民群众觉悟了,使他们确立了对共产党的真心拥护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觉悟了、组织起来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1944年秋,党中央决定恢复冀中区党委,担任区党委书记兼冀中军区政委的就是弓彤轩后来相伴一生的爱人——林铁。他和杨成武司令员一道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放手发动群众,大力加强根据地党的建设、政权建设和军队建设,向日伪军展开英勇进攻,最终取得冀中平原抗战的胜利。这一年,全县已建立了200多个党支部,党员队伍壮大,抗日武装斗争步步向前,主动向敌进攻越来越多,战斗规模越来越大,拔除了敌人建在村、镇的全部岗楼据点,迫使敌人龟缩进县城,全县农村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1945年5月24日,日寇被驱逐出安平全境,安平县获得解放。

在长期的浴血抗战中,安平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冀中子弟兵的母亲”李杏阁,威震敌胆的县游击大队长王东沧、政委张根生,铁骨铮铮的村、区干部张东东、宋永安、王仁庆,抗日政府县长赵斗生,巾帼英雄邢小梅等英模典型,还有“焦土抗战的南胡林”“铁打的河漕村”等英雄村庄。值得一提的是,记录冀中区八百万军民浴血抗战场景的《冀中一日》——这部影响全国的抗战纪实著作,就是1941年春天在安平县彭家营村议定的,倡导者是当年的冀中区党委书记黄敬和军区政委程子华、司令员吕正操。原籍安平的著名作家孙犁,当时正在晋察冀边区文联和《晋察冀日报》副刊做编辑,也参与了《冀中一日》的编辑和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孙犁出版的著名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就是以当年这一带的抗战实况为背景和原型创作的。参与和领导这项工作的还有当年冀中文艺界的领军人物王林和李英儒(小说《野火春风斗古城》的作者)。当时区党委把编辑此书作为推动抗战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一手抓战斗,一手抓思想政治建设,这是我们党历尽艰辛而能取得胜利的一条重要经验。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评价冀中是抗日模范根据地,并赞扬孙犁是有风格的作家。抗战期间,在安平投身革命的李银桥和韩桂馨,后来都到了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由主席做媒结为夫妻,传为佳话。

抗战胜利不久,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坚决斗争,打响了解放战争。无数的安平儿女,又一次响应党的号召,参军参战。从1945年8月到1948年4月,形成六次参军高潮,共有4300余人参军,涌现了许多感人事迹。1946年冀中区党委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要求安平县在年底前扩军一个营500人。县里刚一动员,就有2000多人踊跃参军,组建了“安平县农民保家独立团”。这个团参加了著名的青沧战役、清风店战役、太原战役、解放石家庄战役以及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抗美援越战争等。

中共安(平)饶(阳)深(泽)中心县委所辖的深泽、饶阳的情况与安平十分相似。不足11万人的深泽县,当年参加八路军、解放军的就有1万多人,烈士2200多名。在残酷的“五一”反扫荡战斗中,在深泽境内进行过著名的“白家庄伏击战”和“宋家庄大战”。1942年5月30日,县大队、区小队和七分区十七团部分兵力会合一起,在县大队长阎志国、十七团一营副营长张子明指挥下,在城北白家庄村伏击了前来扫荡的日伪军,毙伤日伪军400多人,敌人气急败坏,数日后纠集大军前来报复。6月8日至10日,分散突围的冀中区党政军若干单位的同志和县大队政委赵涛率领的部分地方武装,在七分区二十二团团长、老红军左叶的指挥下,变被动为主动,经过周密部署,在宋家庄设伏。敌人出动了飞机、大炮,前后用兵近3000人。我军按照毛泽东主席的游击战法,打了敌人一个措手不及,以阵亡32人、伤41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千余人,取得辉煌胜利,成为平原抗战史上的光辉战例。如今在宋家庄还保留着一栋当年的房子,是当时八路军的防御阵地。房子外面的青砖墙壁上留着累累弹洞,记录着当时的激战情景。新中国成立后,八一电影制片厂拍的第一部故事片——《冲破黎明前的黑暗》中不少原型就出自这一带,许多镜头就是在深泽拍摄的。《青春之歌》作者杨沫及其丈夫马建民,自全面抗战初起,夫妻俩即从外地回到冀中参加了抗日斗争。这里的党组织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一些情况,后来被杨沫写入小说《英华之歌》《芳菲之歌》中。饶阳县五公村的共产党员耿长锁,早年投身革命,最先响应毛泽东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1943年就在家乡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土地合伙组”,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合作化中又走在前头。1950年,毛泽东主席为之题词“群众所信任的领袖人物”,成为全国的先进典型。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