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保障体系的创新发展之路如何走?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苏煜尧责任编辑:柳晨
2017-05-20 00:32

军民融合:保障体系的创新发展之路如何走?

——权威专著《富国强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引出的战略话题

■苏煜尧

世界一流军队需要有世界一流的军民融合式军队保障体系,中国军队保障体系的创新发展之路如何走?我们通过《富国强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与您共同分享这个话题。

恩格斯曾指出: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不仅需要改变军事制度,而且需要在更大程度上改变民政方面的整个制度。大战略需要大布局。今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开启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新篇章。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是中央层面军民融合发展重大问题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统一领导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负责。

作为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军民融合式军队保障体系要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必须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的部署要求,切实转变军队保障方式,以推进军队保障社会化为主要方向,以提高军队建设效益和提高战斗力为根本目标,建立平战结合、军民一体、深度融合的保障体系——

牢固确立“大融合”理念,推动军队保障体系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当前,西方军事强国约85%的军事核心技术同时也是民用关键技术,80%以上的民用关键技术被直接运用于军事目的,军民融合已成为世界各国实现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而我军在发展军民融合式军队保障体系方面之所以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来源于思想上的顾虑和保守,有的在“姓军”还是“姓民”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有的在发展军民融合式保障的规模方式上放不开手脚,导致融合的程度没有完全深入下去,既不利于部队建设质量效率,又不能激发国民参与国防建设的积极性。

观念一变天地宽。军民融合式保障体系要有更大的创新发展,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头脑中特别是在军队各级领导的头脑当中,树立“大国防观”,确立“大融合”思想,把军民融合式保障放到整个国家发展和军队长远建设的大背景下去考虑,用前瞻的眼光和开放的视角去筹划和协调军民融合式保障。

目前,我军已经与民航部门协商在全国100多个民用机场签订了供油协定,大大增强了空军全疆域机动和作战能力。一旦“大融合”的思维真正确立,军民融合的领域、方式、方法、途径都会大大拓展。例如,我国国有和私营船舶公司拥有远洋运输船舶2000多艘,海员船员65万人,船队运力居世界第4位,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些社会资源,不仅能有效解决我军战略投送能力的短板问题,而且可腾出更多国防资源发展其他新兴作战力量。又如,我国现有民用油库和加油站数十万个之多,利用好这些民用油库和加油站,为国家代储国防战备油料,不仅能增加油料战储能力,而且可大大缓解军队管理压力等等。

这都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总之,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使社会技术、资源和力量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深层次为我所用,促进军地互相提高和互利共赢,将是我军民融合式保障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

不断完善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确保军队保障体系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当前,军民融合中职能重叠、各自为政、资源浪费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严重阻碍了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推进军民一体化保障的效率和效益也不高。着眼军民融合保障体系的长远、健康、有序发展,必须解决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政策制度问题。

一是要在国家层面建立统筹国防和军队两大建设、推进军地两大系统融合的职能部门。加强对军民融合式保障的战略筹划和统一领导,实现从国家战略高度对军民融合式保障体系发展全领域、全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和有效领导。

二是要建立完善与国家改革和经济建设衔接融合、推动军民融合保障的常态化的制度机制。着眼于国家改革和经济建设有效衔接融合,及时制定出台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衔接配套的制度体系,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规定计划治理、经费治理、资质准入与合同治理、监督治理、检查评估等方面的内容、程序和要求,建立完善战略规划、对口协调、需求对接和资源共享机制,更好地依法指导和开展工作,促进军队保障健康发展、有序运行。完善配套军队保障社会化的政策制度体系,搞好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相关改革与规划计划的衔接融合,建立军队保障社会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机制,健全军队保障社会化需求的提出、衔接和落实渠道,完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中贯彻军事需求的措施办法,增强国家交通、电力、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和各项事业发展对部队建设和遂行任务的支撑保障功能。

三是要建立规范军队保障体系发展的法律法规。针对军民融合式保障的相关法规建设滞后的突出问题,加快制定相关法规,明确融合保障的组织领导、权利义务和配套措施,规范重要工作和程序方法,保障军地双方的权利义务,规范融合保障的运行秩序。

不断加大推进融合的力度,逐步扩大社会化保障改革范围。应适应国家相关领域改革进程,结合军队自身特点,不断扩大社会化保障改革的范围,拓展保障领域和模式,把应该而且能够由社会办的事情交给社会,把担负非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移交给地方,把担负军事职能的保障机构搞精干、搞充实。

当前应按照后勤建设“十二五”规划,采取指令性推进与指导性牵引相结合的办法,积极推开后勤保障社会化。大力推进非公务电话通信保障、人才培养、军队子女教育、军队文化事业、通用物资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公务用车等方面的社会化,并在运行模式、改革规模、方式方法等方面采取切实管用的措施加强配套建设。

下一步,还应考虑采取指令性推进、指导性牵引与自主性主导相结合的办法加大推进力度;将后勤保障社会化的层次;社会化保障的内容从军队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保障、普通后勤领域向高技术保障行业、官兵个性化服务和重大后勤建设领域乃至国防动员、武器装备科研和采购等更广的领域推开。

加快构建平战一体的军民融合式保障体系,切实提高核心作战保障能力。目前,军队保障社会化改革领域主要还是体现在平时的服务保障上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着眼实战需要,必须深入探索战时和应急处突条件下实施社会化保障的有效方法,真正做到急时应急、战时应战。要提高经济动员和交通战备动员水平,健全体制机制,摸清需求底数,落实动员单位和力量,加强针对性演练训练,提高运行效率,增强平战转换能力。要成立权威的军民融合保障组织指挥机构。

在国家军民融合领导体制下,建立能够对各种保障力量进行有效协调控制,对各种保障资源进行科学调配和使用的领导指挥机构,实现军地保障合力合拍,发挥整体保障效能。要构建军地兼容的信息指挥平台,建立以固定通信设施为基础,运用大功率无线电台、光缆、卫星等传输信道,连接军地各级指挥通信枢纽、各保障单位的全方位通信网,形成一个融指挥、协同、报知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综合通信信息网络,实现军队指挥系统与地方政府各相关部门在通信和网络上的互联互通、信息实时共享,从而确保后勤动员保障的同步决策、畅通高效。

要建立军队、国家、地方三位一体的通用物资军地联储模式,充分利用国家和军队现有仓储资源,建立一定规模的应急救援物资储备,满足平时应对突发事件和战时保障军队作战需要。要完善依托国家运输资源提高战略投送能力的具体措施,使军队运力与国家运力同步建设、协调发展,建立军地一体的战略投送力量体系。

要构建军民结合的现代军事物流体系,依托国家物流体系和社会保障资源,实现军地衔接、平战结合的供给商直达配送。要研究制定社会化保障平战转换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将平时的社会化与战时的动员结合起来,形成军队后勤提需求、动员部门搞协调、各级政府抓落实的动员机制,一旦战争需要,承担为军队服务的社会化保障单位即可转入战时轨道。

军队职能部门要根据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和社会化保障力量的现状,会同国家动员机构统筹考虑社会化保障和动员工作,切实做好社会化和动员工作的衔接,形成现役和预备役结构互补、功能互补的一体化后勤力量体制,逐步建成“骨干在军、主体在民”的平战结合、军民一体的社会化保障体系。

军民融合式军队保障体系的创新发展之路说明,“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对于提高我军能打仗、打胜仗,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引出了一系列战略话题: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面临哪些问题?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如何才能契合世界各地富国强军战略?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到底“深”在哪些方面?等等。

由解放军报社长征出版社出版的《富国强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着眼实现强军目标,围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全面、系统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并重点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深”进行了权威解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