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国少将王茂全。
王茂全与卜金宝交流回忆说:“我这一生,最难忘的还是长征。那时,我们的红军战士可谓历尽千险万苦。过草地雪山时,没有粮食,只能吃野菜。见到一大堆牛骨头,我们就趴在那里一点一点地把牛骨头扒开,然后放在锅里煮,煮好后再喝,用来充饥。草地好多地方都是水,在那种地方晚上根本没办法睡觉,我们只能两个人背靠背打个盹。结果一转身,另一个人已经冻死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仅是我们村,与我一起参加红军的7位同志都牺牲了。”说到这里,老人激动地用笔写下“长征万岁”,有力的四个大字诠释了老人一生的追求。看到这里,现场的听众哽咽、含泪……

苏鸿熙与妻子苏锦。
苏鸿熙——98岁,在轮椅上光荣入党,他在入党那天激动的说:“这一天虽然来的晚了,但却了却了我一生的心愿。”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1949年赴美留学,1956年学成后突破重重阻碍辗转回国,1958年在中国开展第一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实现了新中国外科手术革命性的飞跃……在赴美留学期间,各方面表现优秀的苏鸿熙收获了一份跨洋的爱情,美国妻子毅然决然决定与丈夫回中国,还为自己起了一个中国名字,苏锦。“那真是艰辛的路途。”苏锦感慨地与卜金宝记者交流,但是让她欣慰的是,辗转6国,耗时52天,行程近10万里,自己的丈夫终于完成了那句“学成归来酬故土”的承诺。年近9旬的白发老人苏锦回忆与丈夫辗转的一生,为记者写下:“人生的意义,在于好好工作,帮助他人。”她还学会了中国人题字习惯,加盖了印有苏锦姓名的印章。

1940年春,江苏溧阳水西村,左起:楚青、罗伊、陈模(速记班的亲密战友,粟裕摄)
陈模,新四军中的传奇女子,陈毅夫人张茜、开国大将粟裕的夫人楚青均为好友。回忆艰苦卓绝的岁月,陈模为记者写下“战友情、深似海”。听到这里,现场的战士们,一些已经眼眶湿润了,战友情谊,军营往事似乎引起共鸣。
蔡报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在与卜金宝记者交流如何坚持理想时,他说:“孙中山有一个梦想,在中国修建10万英里铁路,就可实现中国的繁荣富强。为此,他不当总统,愿当铁道部长。”受孙中山的影响,蔡报瑗从小立志修铁路,干了一辈子铁路,最终获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但他对这个奖项很平淡,从不对人提起。记者惊羡于他获得如此高规格的荣誉时,老人却平静的说:“有什么好炫耀的?工人农民那么伟大,他们得到了什么……”老人的故事,并不是一场讲座可以讲述 完全的,老人为记者写下:“如烟往事欣回首,更喜今朝笑语倜。盛世情怀歌百寿,余晖犹艳献神州。”而记者卜金宝则用笔记录了《百岁铁路专家的传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