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领袖还是将士,所有这些形象的塑造所展现出的精神的力量、信仰的力量和人性的力量,都是对当下“无病呻吟”般的所谓“小鲜肉”孱弱形象的有力反衬,也是对当下一种缺失的阳刚精神气质的“形象补钙”和“精神补钙”。
《血战湘江》作为战争片,并不仅仅是靠血腥的场景和激烈厮杀的场面来吸引眼球,而是以艺术的辩证法,做了精美的艺术表达和艺术处理。从创作上来看,该片在“宏大背景与精到细节的结合”“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正面与反面的结合”等方面做了有益的艺术探索。
一是宏大背景与精到细节的结合。该片整体上呈现出宏大的气度,不论是敌我对峙的战争场景,还是整体叙事的宏伟气度,都是该片的主调。但同时该片也没有“以大说大”,而是善于将宏大的场景和背景与细致入微的细节紧密结合。林大哥为红军将士缝制了大量的军衣与帽子,这顶帽子从父亲传到儿子,一直传到彭大元帅手中,成为寄托着浓浓情思的一个重要信物。而毛泽东主席将给他配给的重要药品金鸡纳霜不断转送给红军将领,又转送给战士,为许多红军将士解除了病痛的折磨。这些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为这个宏大的背景做了精细的诠释与解读。
二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该片整体上表达着“正义必胜”“人民必胜”“革命必胜”的理性的信念,而这些理性的信念又不是靠概念和言辞呈现出来,而是借助人物身上体现的民族之情、战友之情、同志之情予以生动的演绎。我们看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领袖人物之间相互的体恤;陈树湘师长爱兵如子的深深情谊;林家父子兄弟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都从不同的视角印证着“正义必胜”“人民必胜”“革命必胜”等理性信念,并给予我们巨大的情感冲击和感染。
三是正面与反面的结合。《血战湘江》还善于在正反互衬中呈现出正向的力量。影片表现红军将士的英勇和团结,常常不是通过正向的直接表达,而是通过白崇禧等国民党高层将领和国民党密探等反面人物的反衬,从他们的视角显现出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团结进取的昂扬精神。
正是通过“宏大背景与精到细节的结合”“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正面与反面的结合”这些艺术辩证法的娴熟运用,《血战湘江》将一场充满了惨烈和血腥的战争演绎得如此精微、细腻,感人肺腑而充满力量。
《血战湘江》无疑是一部成功的电影战争大片,它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与感染,绝不亚于好莱坞战争片带给我们的冲击。从《血战湘江》的成功我们理应获得更大的自信,这就是对于中国的道路自信、中国的文化自信和中国的电影自信。也就是说,以《血战湘江》为标志的中国战争大片的成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不用简单克隆国外影片,完全按照自己的理念与方式去呈现表达也完全可以获得重要成功。我们也不必盲目地迷信欧美电影文化,而可以从自己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特别是近现代革命文化中发掘素材、提炼表现,同样可以展现出不可替代的魅力。中国电影坚持走现实主义之路,坚持以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精神去回望历史、挖掘历史、呈现历史,同样可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史诗品格的战争大片!
(作者简介:胡智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宾,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2016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