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泣血 华夏鸣殇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王薪宇 廉 鑫责任编辑:于美玉
2017-12-14 10:30

八十载光阴流转,虽硝烟殆尽,隐不去南京城中哀鸿遍地的惨痛,荡不尽浩浩长江鲜红的血痕。可以说,我们这一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人都是太平盛世下的宠儿,没有谁亲历过侵略者的狼子野心肆意地污泯净土,没有谁看到过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大好河山。

历史殇痛,早已融入血脉基因,不因时光冲刷而从记忆中消逝。30万同胞惨遭杀戮,如今不足百人尚存于世。何况,幸存者都已成为耄耋老者,端详着他们脸上刀刻剑凿一样坚硬的皱纹,凝视着他们明亮锐利的目光,自觉不自觉地对照、追问、反思:我们怎能偏安于如今安逸的生活?我们怎敢忘却这段历史!

1937年12月13日,人们不愿提起也不敢回眸却从不曾忘记。那天,南京城破,昔日繁华都市变成人间地狱。尖叫、呐喊、痛呼……那是30万人面对屠刀的生命绝响,回荡在这六朝古经久不息。时至今日,大屠杀依然是金陵城一道难以愈合的精神创伤,它深沉而痛楚,多年来一直隐藏着人们被压抑的恐惧和仇恨,隐隐欲裂。

毋庸置疑,在日军侵略中国的十四年里,出现过无数难以付诸笔墨的暴行。我们永远无法巨细无遗地了解,在千千万万个曾遭受日军蹂躏的城市和村庄中,究竟还有多少丧尽天良的恶行。

好在我们清楚地知道发生在南京的惨案。国耻不能忘,历史不能覆。有历史学家曾估算过,如果所有南京大屠杀的罹难者手牵手站在一起,这一支队伍可以从南京绵延到杭州,总距离200英里左右,他们身上的血液总重量可达1200吨,尸体则可以装2500节火车车厢……30万死难者,不是一个冰冷无情的数字,而是一个个有名字、有家庭、有梦想的鲜活生命,而这一切美好都在屠杀中陨灭。这是军人之辱、百姓之殃,更是民族之劫、文明之耻。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八十年过去了,南京的遇难者仍然是中日关系无法回避的问题,南京这座城市就像是屹立于历史长河中的警钟,时时刻刻地提醒着中华儿女,勿忘国耻。如果说有那个历史事件可以揭露肆无忌惮的军事冒险主义十恶不赦的本质,南京大屠杀无疑是最好的例证:惨绝人寰的屠杀、兽性肆虐的奸淫、疯狂至极的抢掠、野蛮无度的纵火……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威塞尔说:“忘记大屠杀就是二次屠杀。”穿越战火的狼烟,跨过世纪的门槛,和平与发展已成世界浩荡潮流。然而时至今日,在世界舆论法庭面前,日本仍对其战时行径执迷不悟、毫无悔意,甚至许多日本知名政客、学者和工商界领袖在如山铁证面前,仍然顽固地拒绝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史实真相。与德国相比,日本付出的战争赔偿还不及德国对战争受害者赔偿总额的百分之一:二战后,大多数纳粹分子都已死在监狱或刑场,即使侥幸存活者也是作为逃犯,踹踹不安地了却残生,而许多日本战犯不但依然健在,并且在日本政府的庇护下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在德国人不断向遇难者道歉的同时,日本人则将本国战犯供奉在靖国神社,奉若神明;在德国,如果教师在历史课程中删除大屠杀的内容,就属违法,而几十年来,日本则系统地将南京大屠杀的内容从教科书中删得一干二净。

比起南京大屠杀本身,日本对大屠杀的掩饰,更令人心寒。殊不知,历史会公正地记录下每个人的嘴脸,时间刻画出白骨,没有人可以侥幸脱罪。就像习主席所说的那样: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只有将历史还给历史,才能让纪念具备真正强大的力量。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黑暗的一页,是血与泪书写的记忆,更是民族心灵深处难以消弭的伤疤。

不了解我们曾经的痛,就不理解我们今天的梦。80年后,我们再次回顾大屠杀的林林总总,目的不在于挑起中日之间的仇恨和战争,而是对历史的深沉回望,是对现实与未来的冷静思考,更是为了让历史照亮前行的路。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镜痛定思痛。然哀思无法抗敌,孱弱必将遭欺。今日之盛世,并非兵罢戈止、铸剑为犁的天下承平。霸权主义、领土争端、分裂势力、暴恐袭扰、自然灾害无一不威胁着我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世情、军情、党情、国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一个大国,不能仅凭大熊猫、兵马俑、万里长城、满汉全席和孔子学院立于世界。

所谓天下大柄,莫重于兵。没有一个巩固的国防,没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和平发展就没有保障。现在,虽然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和选择增多了,我们可以灵活运用纵横捭阖,但千万不能忘记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手段。正值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这场大考,全军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姓军为战不是句空话。一切有利于战斗力提升的因素我们都要认真考量对待,一切有益于实战化的演习练兵我们都不能有丝毫懈怠。军人更要有练为战的自觉,要时时刻刻铸牢能打仗、打胜仗的理想信念,试着问问自己:准备打仗的思维牢不牢?聚焦打仗的导向正不正?敢打必胜的精神强不强?真抓实备的作风硬不硬?

相信传承至今时的人民军队在和平年代并没有变得“娇气”,经过历史经验的积累沉淀,人民军队毫不会稍逊风骚,倘使战争再一次来临,将士们定会用青春荣光捍卫“山河无恙”的铮铮誓言。

昔日金陵血染,秦淮素缟。日月同泣,山河皆哀。卅万亡灵,饮恨江城。今朝狼烟再起,沧海横流。长缨在手,披坚执锐。重整乾坤,舍我其谁?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