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言道“女人撑起半边天”,但有这样一群女人,她们撑起了家庭的“整个天”。未曾入伍却与军人荣辱与共,未穿军装却与军营血脉相连,她们的名字叫“军嫂”。
她们顾全大局、自强自立,嫁给军人,就把自己当作了半个兵;深爱丈夫,就爱屋及乌一并热爱他的事业,牵挂他的战士;丈夫把军装穿在身上,她们就把军装爱进心里。
“军嫂”是光荣和伟大的代名词,更是默默付出和坚守的同义词。如果说,军人是这个世界“岁月静好”的负重前行者,那么军嫂就是军人家庭安定祥和的守护者。她们,用真情和汗水谱写着属于她们的“芳华”。

2017年5月31日,武警甘肃省森林总队举办“聚力迎大考、有我当后盾”十佳好军嫂评选表彰大会,十名军嫂被授予总队“十佳好军嫂”光荣称号。

赫晓燕不仅是一名军嫂,还是一名人民警察。丈夫高亮工作繁忙,几乎每天都要加班,甚至一连好几天都不回家。接送孩子上幼儿园、家里的柴米油盐都落在赫晓燕的身上。但她觉得,为了支持丈夫、支持军人的事业,自己承受再多的重担、付出再多的辛酸也值得。
军嫂孙翠这些年和丈夫宋常青同处的时间并不多,当别人花前月下的时候,她却只能拿出手机和丈夫打打电话或视频聊聊天。业余时间,她用笔记录下了他们爱情里的点点滴滴,几年下来写成了一本厚厚的书,她给这本书取名《幸福来报到》。

胡传霞是一名随军的军嫂,虽然不用经受两地分居的考验,但在部队大院里,一家四口挤在不足60平米的公寓房里,她同样也独揽了家中里里外外的重担。她不后悔当初放弃老家的一切跟着丈夫,全力支持丈夫杨龙华的事业。她认为,有爱的地方就是家。

军嫂司振宇和丈夫唐时军在同一个城市生活,但大多数时间家里也只有她和女儿,为了不让丈夫在部队分心走神,她从来不会因为家里的琐事向丈夫求助,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她一个人操持。如今女儿唐司文妍成了她的“好帮手”,能帮她干不少家务活。

2013年7月,军嫂吴红媛的婆婆患中晚期癌症手术住院,恰逢甘肃岷县发生地震,丈夫张顺义接到命令紧急赶赴灾区参加救援。面对重症的婆婆和年幼的儿子以及繁重的工作,她没有退缩,她接来了自己年迈的母亲帮忙照顾孩子,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婆婆,独自守着病危的婆婆度过了40多个夜晚,在她的精心呵护下,婆婆奇迹般地治愈了。

军嫂李芳芳给部队的丈夫赵亮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家里的大事小情、里里外外都是一个人操心。去年,丈夫在部队荣立三等功,还被评为基层优秀干部,李芳芳觉得这是对她最大的回报,她感到无比自豪。

军嫂仇艳荣为了支持丈夫台建华的工作,为了让他们小家的幸福美满,放弃了曾经熟悉的生活,远离了亲人和朋友,跟随丈夫到驻地生活。仇艳荣说:这些年我们经历过最多的事情就是搬家,丈夫每调整一次岗位就要搬一次家,一路走来虽然艰辛,但我很知足,我只想做一个丈夫心目中的好妻子,儿子心目中的好妈妈。

军嫂陈静带着宝宝郭子玥来队看望丈夫郭江。婚后这几年一直两地分居,但陈静从来没有后悔过,她说:“作为军人的妻子,我感觉很幸福,尽管没有那么多花前月下,但军人有担当、有情义,再多的苦和累,我觉得都是值得的,任何时候,我都会做丈夫坚强的后盾”。

军嫂陈淼燕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2007年6月,带着对军营的向往和对军人的信任,她和丈夫李善福一起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有人问过她,“嫁给军人,不觉得生活有压力,很不容易么?”陈淼燕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有压力了,没有压力怎么能把属于我的那半军功章拿回来啊!
2018年元旦前夕,由军嫂网联合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中善公益促进中心共同主办的“最美军嫂情、共筑强军梦”盛典活动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武警甘肃省森林总队四名军嫂光荣入选“百名最美军嫂”名单。
武警甘肃森林总队军嫂苟枫菊、孙翠、张玉霞登上“全国最美军嫂”颁奖台,这是一种崇高的荣誉,这是一种无上的荣光、这是一种久违的感动。

军嫂,是军人家庭安定祥和的守护者,军人的军功章里、祖国的钢铁长城上,凝结着军嫂辛勤的汗、守望的泪、别样的幸福和特有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