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战士曾经倾诉过这样的经历:站岗执勤或路上遇见干部时,按要求给他敬了个礼,而换来的是有些干部的点头示意或者不理不睬,那种被无视的感觉真的很难受。
士兵给干部敬礼,干部应当还礼,以示回应和尊重,这既是条令条例基本要求,也是我军内部官兵一致,相互尊敬战友之情的具体体现。纪录战争年代的真实影像中,即使战况再紧急,那些军务繁忙的将帅们照样为我们做出尊重下属的表率,令人肃然起敬。士兵给干部敬礼,干部不还礼,看似是举手之劳的小事,但释放的是不尊重、不在乎、不关心士兵的信号,久而久之,会淡漠官兵关系,甚至影响兵心士气和部队团结统一。小事切勿小视,于无声处润兵心。
纵观我军发展历程,官兵一致的例子不胜枚举。许世友下连当兵的故事,时至今日仍被人们屡屡提起。1958年,时任南京军区的司令员许世友上将挂上列兵军衔,来到舟山群岛某连当兵。他对所在班的班长说:“我来当兵就是要和大家同吃同住同操作,我不当特殊兵。”许世友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和基层官兵打成一片,连队战士对他的称呼也由起初的首长变成“许同志”,直至后来亲切的称呼他为“老许”。
"点滴具体事,丝丝能养根"。就像老百姓过日子过得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琐事一样,尊重士兵,关爱士兵,培育士兵,也应体现在举手之劳的细节上。一位哲人曾讲过:爱,大多是琐碎的。感冒好些了吗?老人身体怎么样?家属找工作的事解决了吗?有时候对士兵的关爱不就在这一句句设身处地的嘘寒问暖中吗?查铺时替兵掖掖被角,发烧时摸摸兵的额头,受挫时送上一句暖心话,家里遇灾时寄去一份爱心款…真正的关心培养不就是通过这些具体行动显现出来的吗?在长征途中,我军缺吃少喝,干部把粮食匀给战士吃,把衣服让给战士穿,“战士不吃官不咽、战士不睡官不眠”。而如今我们有些干部在带兵育兵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了"严是爱、松是害"的大原则,而轻视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细功夫;只热衷于有板有眼的"猛料大餐",而忽视了有滋有味的"家常便饭"。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其实,一名干部的人格魅力、能力魅力等非权力影响力也是在这一点一滴的小事上培树起来的。
举手之劳,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不需要轰轰烈烈的呐喊。仅仅是举手之劳,便似是清风撩拨起心湖的点点涟漪,似是朗月投出心田的斑斑影迹。些小吾曹州县史,一枝一叶总关情。"还礼"这样举手之劳,实际是体现出干部对士兵的根本立场、根本感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有不厌其小,不厌其细,用心、贴心的做好类似这样的"举手之劳",才能于无声处润兵心,于无言处立威信,于无形处显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