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网专访:梦想在召唤,我们准备好了吗?
——第19个记者节来临之际中国军网独家专访著名军事记者贾永
1937年11月8日,持续了将近三个月的淞沪会战已近尾声。此前三天——11月5日,8万日军从金山卫登陆,上海岌岌可危。晚上7时,范长江等24位年轻记者发起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于隆隆炮声中,在山西南路200号南京饭店成立,这就是中国记协的前身。
2000年,“青记”成立日——11月8日,被确定为“中国记者节”。又一个记者节到来之际,中国军网与著名军事记者贾永,开始了一段关于记者、关于媒体、关于军人的对话。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一、军事记者的工作状态简单而又干脆:时刻准备出发,时刻迎接挑战,时刻投入战斗!
记者:和平时期,人们对军事记者的了解并不是太多,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军事报道的记者,您怎样概括军事记者的工作状态?或者说,您对军事记者这一职业有哪些深切感受?
贾永:如果说军事记者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军事记者的采访行动相对多了一些危险性。这主要是由于我们采访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有人说,军队只有两种状态:战争和准备战争。战争的危险性自然人所共知。即使在和平时期,每逢危难时刻、危急关头、危险现场,肯定会有军人冲在第一线,军事记者也就很自然地会出现在第一现场。世界上列出的危险性职业排行榜中,有两种职业始终是位居前列的,这就是军人与记者。军事记者既是军人、又是记者,双重因素决定了一名优秀的军事记者的工作状态简单而又干脆:时刻准备出发,时刻迎接挑战,时刻投入战斗!

贾永在神仙湾哨所。
汶川地震时,许许多多的人都在往后撤,但有两种人却在迎着余震往前冲,就是军人和记者。事实上,我们国家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大都有过军事记者经历。大家知道,中国最重要的新闻奖项是以长江先生名字命名的“范长江新闻奖”,不过,也许大家有所不知的是,长江先生也是南昌起义的参加者。事实上,我们的记者节,也是来自于以长江先生为代表的左翼新闻工作者在上海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的日子——1937年11月8日。抗日救亡,新闻记者始终是生力军。解放战争之初,毛泽东转战陕北,身边只带了两支精干队伍,一支是由作战人员组成的“枪杆子”队伍,一支就是由范长江率领的“笔杆子”队伍,代号叫“四大队”。毛泽东后来谈到,中央留在陕北靠文武两条线指挥全国的革命斗争,“武”的一条是通过电台指挥打仗,“文”的一条是通过新华社指导舆论。解放战争战场上,曾经涌现出三位著名战地记者,华山、穆青、刘白羽,他们同样也是勇敢的战士。他们后来分别走上了不同的领导岗位,但是,那样一段血与火的经历,无疑是光彩的人生岁月中最具光芒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