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军人强大而又坚强,正因为强大所以也脆弱,正因为坚强所以也柔软,正因为付出的太多所以更加渴望被关爱被理解!
记者:今年的记者节,适逢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军队既是改革开放的捍卫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同时,史上空前的军改还在进行之中。那么,在您的采写经历中,曾有哪些难以忘怀的故事和人物?
贾永:我的工作经历基本上与改革开放同步,自然见证了这一时期我们国家、尤其是我们军队的发展变化,也见证了我们的军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求索和阵痛。参军之初,我在前线部队服役,一场战斗下来,我所在的部队就牺牲了150多人,几乎都是十八九岁的小伙子,年轻到连爱情的滋味都没有尝过。而事实上,八十年代的百万大裁军几乎也是随着南部边境的战事结束开始的。没有当过兵的人,是很难理解军人脱下军装离开部队时的那种感受,但是面对走与留,没有人有任何的怨言。

贾永八十年代初在广西边防。
从2015年起,人民军队又开始史上空前的整体性、革命性变革,不但动“棋子”,而且动“棋盘”,这就自然涉及到一些部队、一大批军人。同样,大家都是以国家利益、军队利益、整体利益为重。比如27军,这是当年陈毅、粟裕麾下的华野劲旅,是渡江战役、解放上海的主力部队,抗美援朝战场上,曾经歼灭美军王牌“北极熊团”。“北极熊团”的军旗现在就在咱们的军事博物馆。本来,27军军部在石家庄,由于调整改革,要移防山西太原,一声号令,千军万马,一夜之间就离开了驻防47年的石家庄。什么叫闻令而行,什么叫动若风发,什么叫无私奉献?这样一支部队,这样一批军人就是一个缩影。在这次的军改中,陆军18个集团军缩编为13个,番号统一调整,有的部队离开繁华都市移防高原小镇,有的军人告别父母妻儿走向陌生的远方,只要是改革需要,打起背包就出发;无论是转业退役、转岗分流,还是高职低配、改任文职,一声令下,哪里需要哪里去!也正因如此,这次军改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组织形态的整体性重塑,人民军队体制一新、结构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国防科研战线有一位名叫林俊德的军人。1964年10月14日,我国在罗布泊第一次核爆炸的关键参数,就是用他发明的钟表式压力记录仪准确记录下来的。他后来参加了我国的所有核试验,也从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为泰斗级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半个世纪后,74岁的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不过,老人拒绝手术和化疗,强忍着病痛不让自己躺下来。他说,我不能躺下去……躺下去就起不来了!老人以超人的意志坚持着,把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整理完毕,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些例子,我们写进了央视播出的八集政论片《强军》,很感人。
作为军事记者,我写过很多的军人,他们虽然年龄各异、经历不同,但有两点却惊人相似,那就是奉献和坚韧。我有着将近40年的军龄,当然也清楚我们的军人哪里柔软哪里脆弱。想家的日子,母亲的一声牵挂,会让我们热泪盈眶;思念的时候,女孩的几句问候,会让我们激动万分。即便穿着军装行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一个友好的眼神,也会让我们油然而生作为军人的自豪。军人强大而又坚强,正因为强大所以也脆弱,正因为坚强所以也柔软,正因为付出的太多所以更加渴望被关爱被理解,而不被理解的时候,只能大度地唱一句“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
也许是远离战火太久太久,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们似乎已经很少关注到身边的军人。打开电视机、登上互联网,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小鲜肉们卖萌,是选秀节目里的狂欢,是影视明星们的家长里短……我并不排斥公共媒体平台上的娱乐与狂欢,这毕竟是今天越来越好的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也都年轻过,深知追星是年轻人的天然爱好。只是,除了歌星影星,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时代,还有许许多多的星在默默闪光。他们中间,就包括我们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