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中国海军如何走向深蓝?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苏煜尧责任编辑:王俊
2017-03-09 01:45

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中国海军如何走向深蓝?

——《精锐之师——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引出的战略话题

■ 苏煜尧

航母!航母!!

说到航母,国内外受众总是给予了热切关注。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2013年11月26日。辽宁舰在沈阳舰、石家庄舰、烟台舰、潍坊舰的伴随下开赴南海。

经过为期37天的100余项试验和训练课目,不仅辽宁舰本身作战系统、动力系统及舰船适航性等各项指标得到了进一步验证,而且与护航编队、岸基航空兵、水下潜艇进行了协同训练,还排除了外军水面舰艇、空中监视的干扰,提高了训练水平与实战能力。

有军事专家称,今后随着新型驱逐舰、护卫舰、攻击型核潜艇、高性能常规潜艇的不断规划、设计、建造与装备,中国航母舰队一定会日渐成熟,扬帆远航。

那么,“中国海军如何走向深蓝?” 当前,随着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不少网友纷纷打听。这里,通过《精锐之师——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与你共同分享这个战略话题。

走向深蓝,是中国海军的梦想和使命,是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实现强国梦的必然要求。走向深蓝,我们需要着眼打赢信息化战争和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建设一支新型远洋作战力量。它将是包括航空母舰编队、海军航空兵、大型水面舰艇、核潜艇、海军陆战队、大型补给保障舰以及其他各类舰只在内的远海防卫、要素齐全、体系完整的现代化海上作战力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建设,有三个关键点需要突破。

关键点之一:航母快成长。航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初露锋芒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辉煌,从战后的巨大发展到局部战争中再度称雄,奠定了它无可替代的海上霸主地位,成为无与伦比的“海上掌门人”。中国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没有航空母舰,则不能称其为海洋大国;中国海军从“黄水”走向“蓝水”,从“浅蓝”走向“深蓝”,没有航空母舰,也不可能走向远海。从世界航母发展史来看,它已经是一位百岁老人,对中国海军来说它却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正在百般呵护与期盼中茁壮成长。

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服役后,只是解决了有无的问题,而且作为科研试验训练使用,远未形成战斗力。从其建造年代来看已经过时,从其跃式起飞来看已经落后,从其武备来看不够先进,从其功能来看不够齐全,从其训练水平来看尚未成军。辽宁号航母与美英等强国航母相比,只是襁褓中的婴儿,万里长征我们只迈开了第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在完成学习积累后发力发展新一代航母,实现从有到强的转变。首先,我们要建造核动力航母。它比常规航母拥有航程上的优势,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甲板空间,可以停放更多的舰载机和其他武备。其次,我们要使用最先进的前沿技术。如电磁弹射器可以快速安全地助飞舰载机;先进的中、远程防空系统能够有效保护航母免受空袭;先进的侦察、预警系统能够争取更多的时间进行战斗准备等。再次,完善综合集成,补齐相关功能。进一步优化完善系统集成融合,补齐预警、反潜等作战保障功能。第四,早日配齐配强舰载航空兵,加大实战化训练力度,尽快形成战斗力。

关键点之二:打造远洋力量体系。近10年来,中国海军各种新装备研发成功并陆续装配部队,后续在研、在造装备速度与规模颇为可观。我军的舰艇编队海上护航、大洋演训,潜艇频繁突破岛链,航空兵前突巡航,航母加紧训练。于是,有人说:中国海军进入黄金发展期,正在走向大洋。是的,我们的足迹遍布大洋,但我们的力量远没有达到立足站稳的高度,势力远未延伸到走过的地方,一个完整的远洋作战力量体系远未建成。走向大洋,我们已经起航,但“彼岸”尚远,急需加速前行。一是加速发展核潜艇力量。核潜艇作为重要的战略威慑力量,拥海国家都想发展,但并非谁都有能力发展,也因此更显示核潜艇的战略价值。发展远洋力量,核潜艇因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应首当其冲,只有核潜艇才能实现神不知鬼不觉地游弋在大洋的每一个角落,时刻准备着为保卫国家、维护世界和平而打出重拳。中国核潜艇已发展到第二代,但从数量到质量都无法支撑远海作战,是远洋力量中薄弱的一环。所以,我海军必须加快研发性能更先进的核潜艇。降低噪声提高隐蔽性,升级作战系统提升攻击力,改善生活环境增大自给力,提升信息化实现全球指挥与通信。扩大核潜艇数量规模。数量少无法实现重要海域布控,更无法保证海上不间断存在,规模小难以达成水下织网目标,不足以形成有来无回或一击致命的作战效果。加大远洋存在。核潜艇的威力在于它隐匿大洋深处,如果整天靠在码头,再多再先进的核潜艇也无人畏惧,更无法维护海洋权益。改单打独斗为群攻群防。单打独斗已被美日等反潜强国视为囊中之物,战时即使成功突围也难以实现作战目标,又极易陷入包围,难以生存。只有派出核潜艇群,多点突破,互联互通,互相支援掩护,水下布阵网状攻防,火力集中围攻,实现群攻群防,战力倍增。二是加速发展大型水面舰艇力量。水面舰艇是海上的主战力量,战斗力的象征,要走向大洋,必须加强大型水面舰艇力量建设。目前我国海军水面舰艇发展已进入加速期,051C、052B、052C、052D等中型驱逐舰,054、054A等中型护卫舰不断有新舰服役,有力地提振了军心,扩大了海军功能,提升了执行任务能力。但是,要走向大洋我们还要建设更大型的舰船。远洋海况复杂,大舰生存力更强;大舰空间大,能够装配更多的武器弹药,提升火力、打击力和持久力。造大舰是打造远洋力量体系的必然选择。三是加速发展航空兵力量。海上作战,要取胜,必取两权“制空权、制海权”,要取得制海权,必先取得制空权。因此,海军航空兵是取得海上制空权的绝对主力,加强海军航空兵力量建设是海军走向大洋的不二选择。加速研发列装远程大型隐形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预警机、反潜机及加油机,并发展舰载机。近年来航空兵力量有了较大进步,但不足明显,航程近,隐身差,侦察预警弱,空中加油续航难,都制约着航空兵力量的使用,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影响力,制约着海军向大洋挺进的步伐。所以,必须弥补短板,发力变强,向外推进,全面提升巡航制空能力。四是加速航母编队成型。成长起来的航母,要尽快向航母编队转型。航母编队是海上移动的、缩小的、完全一体化的海军,它变局部为整体,变分散为集中,变个体成系统,变平台成体系,具备了特殊功能,涌现出新质战斗力。有了这样一支远洋体系,平时显现强大的威慑力,战时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对国家实现海洋强国战略必定会起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关键点三:完善远洋保障力量。远洋军事力量远离本土大陆,茫茫大海上,离开强有力保障,必将走不远、站不住、待不长,甚至打不赢。因此,走向深蓝,必须完善远洋保障力量。首先,装备一定数量规模的大型综合补给舰。当前我海军缺少远洋大型综合补给舰,从护航编队、远洋训练编队就能看出,几艘补给舰在频繁地连续执行海上保障任务,已经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必须加快服役速度,加大服役数量,扩大保障功能,提升大规模保障能力。随着中国第二代新型远洋综合补给舰相继入列,这标志着我海军远洋综合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未来将为我远海行动提供更加有力的伴随保障。其次,打造远洋近岸补给点。提高海军兵力远洋保障能力,除了要发展大型伴随保障装备,还要重视建设远距离海上综合补给点。目前中国海军没有海外保障基地,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海军的续航和补给能力,应尽早在海外建立综合补给点。可考虑与一些友好国家联合修建一些油水供给、雷达监控等设施,以保障我遂行远洋任务的需要。此外,要积极开展超大型浮体技术研究和实验工作,探索修建海上“浮动式基地”,提高我海军在远洋快速、高效投送兵力方面的能力。再次,配属医疗保障船。目前,中国海军已经拥有和平方舟号866医院船、88号航母保障船,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说明我们已经开始重视这方面的工作。但这只是个开始,要真正达到形成保障有力的海上保障力量,还必须加快建设一支适度数量规模的医疗保障船队。

透过中国海军如何走向深蓝需要突破的三个关键点,展望我军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蓝图发现:构建中国特色军事力量体系,打造使命任务相适应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是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重要条件,势在必行。

这其实更是在叩问我们:抢占未来信息化战争制高点,中国有没有必要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中国将构建什么样的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中国军改如何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等等。

由解放军报社长征出版社出版的《精锐之师——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以下简称《精锐之师》),着眼实现强军目标,全面、系统回答了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一系列问题,并重点对中国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三大战略问题” ——战略意义、战略途径、战略突破进行了权威解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