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吹响了30名红瑶女童的“集结号”?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国闯 王伟 蒋耀宁责任编辑:王俊
2017-03-27 17:21

家访谱奏“双拥曲”:军民举杯欢聚畅叙鱼水情

约11时,车进山到了半坡移民新村第二届“红瑶女童班”学生代玉云的家。

“小代,新年好!还记得我没有?”何方礼老远看到代玉云从木房走出来迎接,一眼认了出来。

“怎么不记得,一辈子都忘不了。”代玉云堆满一脸笑。

“几个孩子?那个孩子也是你的?”武警广西总队政治部主任陈振宇关心地询问代玉云家里的情况,工作、生活怎么样。

代玉云把大家迎进屋里,一边逐个回应着问题,一边一碗一碗地打上油茶,以红瑶族最传统最高的礼仪接待这些“亲人”。

“变化可真大呀!现在的瑶乡都盖了新房。若不是有人带着来,还真找不到这里了。”看着一幢幢富有瑶族特色的新房,官兵们高兴地赞叹着,向代玉云招手,“来来来,咱们在你家门口瑶乡新貌前合个影。”

鲜艳的瑶服把代云玉一家装饰温馨而幸福,官兵一起被定格在相机里。

快乐的时光让人总感到短暂,转眼到了说再见。临近12点,官兵们又踏上了前往大坳村凤金花家的路。

凤金花是第二届的学生,2002年小学毕业,到外面打了7年工。返乡后,她利用所学,自主创业,在家乡开办了一个木材加工厂、一个榨油厂、一个灵芝种植基地,并通过“基地+农户”的模式,帮助不少乡亲脱了贫,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这么热闹!”照常说,正月十五一过,年就算过完了。然而,车刚拐进村里,不远处就传来了吹芦笙、放鞭炮的声音。热闹的气氛让官兵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和扑面的热情。

走近凤金花的家,只见鞭炮在路边地面上铺开十几米长,噼啪作响;门前空地上,一群身穿民族服装的男子手执芦笙,围成一圈,绕着中间那架高大的笙王边舞边吹;四周,上百名群众兴高采烈地看过来,五六十名身披彩衣的红瑶女童与妇女分列路两侧,格外显眼,掌声雷动。

顺着群众的指引,进入凤家的院,六张桌子摆满丰盛菜肴,排成了一线。

凤金花的父亲告诉官兵,这是红瑶族接待恩人最高的礼遇。

“咿哇!咿哇!哒呢咿哇!”开宴了,五六成群的男女老少端着杯子,一起来到官兵跟前,以茶代酒吼着红瑶族方言,让大家干杯。

“没有你们的资助和宣传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你们是我们白云乡红瑶族的恩人……盼星星盼月亮,可把你们盼来了。”受到资助红瑶女童的父母,每个人朴实的话里不停地流淌着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武警融水县中队中队长尹健波早已被瑶寨到处洋溢的热情所感动:“瑶乡如家,瑶胞似亲,他们让我们明白了扶贫助学的意义和为什么感恩。”

拉家常谈发展,照合影留纪念。不大的院子里,橄榄绿与五颜六色的红瑶衣构成了一幅新时代民族团结、军民鱼水的双拥图。

心中没有会忘的情谊,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时间不长的午宴,因为心与心的碰撞让人弥久留恋。

“我们上车了,你们回去吧。”见“客人”要走,院子里的红瑶族群众倾巢而出,徒步相送,官兵挥手劝归。然而,群众站在路口定定地看着,直到车开离很远。

短暂的午饭结束,拍张合影留个念。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