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吹响了30名红瑶女童的“集结号”?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李国闯 王伟 蒋耀宁责任编辑:王俊
2017-03-27 17:21

初心促成“大团圆”:母校团聚互吐感恩续新篇

13时左右,车子开到白云乡中心学校门前,30名第一、二届红瑶女童早已列队于校门两侧,等待官兵到来。

一抬头,熟悉的校园和写有“武警红瑶女童班”的教学楼映入眼帘,让人激动得步伐有些加快。

走进学校,摆放在篮球场上关于当地人土风情、当年部队援建红瑶女童班历史的展板,立即把官兵记忆拉回到从前。

1993年初春,刚入伍半年的何方礼第一次进瑶山,来到这里。

当时春寒料峭,木条钉成的课桌下伸出一双双男孩子的光脚,整个学校却不见有一个上学的女孩。原来,这里世代有着不给女童读书的旧习,而县妇联创办的“红瑶女童班”因经费不足,已经入学的女童也面临集体失学。何方礼流泪了。他想起自己因家贫一度辍学的痛苦经历和班主任老师一次次慷慨解囊帮自己重新拿起书本的过去。从那时开始,何方礼走上了一条停不下来的助学之路。他率先向中队发出“少吸一包烟,圆一个红瑶女童读书梦”的倡议,自己将每月21元的津贴分成三份,用8元来资助红瑶女童上学,8元寄给正在读书的妹妹,5元留作日常开销。当了干部以后,他积极影响和带动军地对红瑶女童的捐助。从战士到干部,从拿津贴到领工资,自己省吃俭用,把大部分钱花在资助红瑶女童身上,一直从未间断。

1999年春开始,军地媒体陆续到此采访。红瑶族的贫困落后、朴实民风、女童无法正常读书的困境,何方礼不怕艰辛、锲而不舍通过资助致力改变红瑶女童命运、女不读书历史的先进事迹从瑶山传出,唤起了更多社会爱心力量的帮助。

如今,当年七八岁的女童,已成长成才,成人妇为人母,靠知识走出大山摆脱贫穷,怀揣感恩反哺社会,纷纷成了百姓贴心人、致富带头人、爱心播种人。爱的循环,让这里处处充满信心与活力。

“上去吧,我们坐下来聊会儿。”带着如昨的回忆,官兵们走进了“武警红瑶女童班”。

“我是从这里走出的第一个女军人,也是武警广西总队的兵……”在座谈会上,凤秀娟带头发起言,“对我来说,你们都是我的恩人与亲人。没有你们,今天我们可能还和父母一样要在这大山里劳作一辈子。特别是自从上了学、当了兵,我成了我们红瑶族数十年来第一个有文化的女性和军人。”

话音刚落,眼圈泛着泪花的代鲜花起了身:“看到你们来,我真的很高兴很激动。因为是你们让我上了学、识了字,看懂了车站、公交站和车上的字,找到了出去和回家的路。”

“虽然我文化不高,小学毕业就出去打工了。但假如没有上这几年学,我根本不可能学到技术,有了现在开办的两个厂和一个种植基地……这个情我一辈子都忘不了!”凤金花像倒豆子般。

“是你们教会了我爱和感恩。我会把这份爱像你们对我们红瑶女童一样去帮助更多有困难的孩子。”1997年从融水县教师进修学校毕业的代英梅,在外地工作几年后,重返母校,通过执教回报当年部队对她的关爱。

忆苦思甜,饮水思源。你方讲罢,我登场,简洁言语吐心声。凤桂鲜、凤秀英、戴妹花、陈英花、代妹省、代梅英等30名红瑶女童,一个接一个地由衷表达埋藏心中许久的情感与感激。

“其实,要感谢的是你们。有许多事让我非常难忘和深受教育。比如,我经常走山路过来,鞋子和衣服被露水打湿透。有一次我回去,发现那条路上又多又深的草被割了,路也变宽了。原来,是你们怕露水打湿了我的鞋子和衣服,凌晨四点钟起来,偷偷地赶在我走这条路之前,把草割了让路变宽。”何方礼听了“红瑶女童”的发言,也感激而言。

真实的故事打动人,真情的流露感染人。六七十平米的教室内,溢满感动,让在场每位官兵的眼睛一次又一次湿润。主持座谈会的何方礼感慨道,“一晃20多年过去了,虽然一切就像发生在昨天,但是瑶乡已今非昔比。如今,再也没有不给女孩上学的家庭,且走出大山的人越来越多,山里的房子起得越来越好。”

武警广西总队政治部主任陈振宇欣慰地说,“助学让她们从根子上脱了贫,改变了整个红瑶族女性的命运。今天的相聚和团圆,让官兵见证了她们不变的初心、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和拼搏前行的向上精神。相信,未来的瑶乡和更多像瑶乡一样的山区,在扶贫助学的作用下,因知识和进取而变得更美更富裕。

鱼水深情欢,时日团聚短。言语交流间,太阳已经爬到了山顶。武警广西总队官兵们把来时准备的价值近2万元文体器材、学习用品等10多箱物品,交给一群年少的红瑶女童。

“咔嚓、咔嚓”……这一刻,他们彼此灿烂的笑容又被定格在杜鹃花盛开的大瑶山中。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