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执勤目标安全的“蜂毒素”,阻断“癌细胞”增殖

来源:中国军网作者:王洪平 唐志勇责任编辑:王俊
2018-02-06 11:40

该总队反恐怖训练现场,特战队员正在隐蔽接近目标。

“致癌因子”极易发生“变异”,冲破人们的目光识别,逃避各级“免疫”监视,必须让官兵在实战中锤炼打赢本领——

训战一致才能遏制行为“变异”

“外面的人听着,我们要和人质同归于尽!”5名“歹徒”看到客轮处于包围之中,感到脱逃希望渺茫,叫嚣将挟持客轮撞击大桥。情况紧急,必须切断船体破坏动力系统才能阻止“歹徒”妄举。接令后,2名“蛙人”携带相关设备潜入水中,但因水下切割技能不精而延误了战机,最终导致演习惨败。

这次“败仗”让官兵们刻骨铭心。“随着科技手段不断进步,新时代条件下新装备新技术人才需求与现有人才库不相适应,部分装备虽然配发到位,但基层还存在不敢用、不会用和不懂维修保养的现象。”曾被武警部队表彰为“10名士官先进典型”、号称“浪里白条”的船艇支队三大队一中队中队长杨超道出了真相。

“有了高技术和先进装备支撑,更需要我们灵活高效的处置能力来保障。”杨超说,“很多科目看似训练有素,达到了训练‘八落实’,考核成绩都‘优秀’。但与实战贴合不够紧,到了任务中就要‘掉链子’,经不住实战检验,导致处置行动失败。”

“部队整体训练水平、官兵的处置能力发生‘变异’,冲破了人们的目光识别,逃过了各级的‘免疫’监视,给完成任务带来严峻挑战。”党委议训会上,支队“一班人”经过深刻反思认识到,“必须把依法从严治训作为中心任务突出出来,高举‘检验考评’这把指挥棒,严格校准评判标尺,推动新时代的官兵执勤能力向实战聚焦靠拢。”

吃一堑长一智。他们针对船艇专业岗位多、技术繁杂、人才紧缺的实际,通过积极引进人才,选送有发展潜力的官兵分批次到原解放军镇江船艇学院培训,派出部分专业人才到驻地造船厂、修理厂学习,与重庆交通大学签订人才培训协议,采取手把手教、以老带新等办法,形成技术人才的有序传承。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