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周易今读系列丛书:一把打开易学殿堂的钥匙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寇方墀责任编辑:王俊
2018-06-04 09:40

6.《易》之“十翼”

历史又经过几百年的更迭,到了春秋时期,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孔子好学,博学多才,二十多岁就开始收弟子教学,那时孔子教弟子们“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当时处于诸侯争霸的春秋末期,礼坏乐崩,战乱频仍,孔子忧心忡忡,一生致力于恢复周初的礼乐制度。

为什么要学礼?因为“不学礼无以立”,人不学礼就立不起来,不懂规矩,没有标准,把握不了做事的“度”,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乐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能使大家彼此亲和。《礼记·乐记》中讲“礼别异,乐和同”,礼使大家彼此相敬,使社会有秩序。乐使人彼此相亲,人与人能和谐相处,推而广之,从而达到社会的总体和谐。

孔子年轻时并不重视《易》,也不以此来教弟子,他以为这只是一本占筮算卦的书,直到孔子年纪大了的时候,才“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帛书《要》篇)。孔子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孔子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周易》,这样就不会犯大的过错了。《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序《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这里面表达了这样几个信息:一个是孔子晚年才喜欢读《易》,第二个信息是孔子为《易》作了传,他在读的过程中,因为反复不断地读,以致连接竹简的绳子断了多次,这说明了他的喜爱程度,同时也说明了《易》的深邃与奇妙。《汉书·艺文志》中说:“孔氏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这十篇被后世人称为“十翼”。

“十翼”是为《易经》作的传,即《易传》,是一组文章,具体说来是指:

《彖传》(上、下):“彖(tuàn)者,断也。”是解释和裁断卦辞的,六十四卦就有六十四个彖辞,按照《周易》上经、下经的结构,《彖传》也分为上、下两部分。

《象传》:是解释卦、爻象的。《大象传》解释六十四卦卦象,共六十四则。《小象传》解释六十四卦的爻象,共三百八十四则,另有用九、用六各一则。

《文言传》:只解释乾、坤两卦,生动而有文采,对《周易》的乾、坤两卦进行了发挥和创造,使得乾、坤两卦具备了《易》之门户的重要地位,体现了清晰的哲学思想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系辞传》:“系”,指牵系、联结。是指牵系在卦辞下面的文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各十二章。综合论述《易经》的部分内容。

《序卦传》:解释六十四卦编排顺序及顺序中前卦与后卦的关系。

《说卦传》:解说八卦分别象征的自然、社会、人体等各种物象,以及八卦方位的排列及关系等。

《杂卦传》:把六十四卦分成三十二对,包括二十八对反对卦(综卦),四对正对卦(错卦),用非常简练概括的文字解释,揭示了《周易》六十四卦对立统一的关系。

以上《易传》共七种十篇,人称“十翼”,为《易经》插上了十个翅膀,使《易经》不再是一本仅用于占筮的书,从而成为一部哲学巨著。《易传》是读懂《易经》的钥匙,读《易经》要借助《易传》,同时要分得清经传。从宋代开始,就有人质疑《易传》是否为孔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孔子及其后学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和努力写成的,是一个群体的结晶。虽然至今仍无定论,但这并不妨碍《易传》的重要性。能够在《易经》的基础上创作出这样一部划时代的哲学巨著,当非一般人所能企及。根据中国的文化传统,即使在象征意义上,孔子作为《易传》的作者,也是当之无愧的。

7.易经 易传 易学

下面,我们明确几个概念。

《易经》:从伏羲到文王创作出的部分称《易经》,包括卦爻画和卦爻辞。《易经》形成于殷周之际,是用于卜筮算卦的书。

《易传》:孔子作“十翼”(彖、象、文言、系辞、序卦、说卦、杂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部哲学书,为和其他易传相区分,世称“易大传”。《易传》是开启《周易》玄奥之门的一把钥匙。

我们通常所说的《周易》即《易经》和《易传》的合称。

易学:汉以后至今,所有研究《周易》的注解阐发,统称为“易学”。

8.易学的宗派之争

朱伯崑在《易学哲学史》中把古代易学史分为五个时期:《易传》即战国时期、两汉经学即汉易时期、晋唐易学时期、宋易时期、清代汉学时期。

清代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中有这样一段话:《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祥;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其论端。此两派六宗,以互相攻驳。

这段话的意思是,《左传》中所记录的那些占卜的方法,是古代做卜筮工作的专职人员遗留下来的。到了汉代,象数盛行,离古代的算法不远,后来汉代出现了京房、焦延寿的“京焦易”,建立了一整套的象数体系。后来继续发展,宋代出现了陈抟、邵雍这样的象数大家,想要穷尽天地造化,象数派越来越复杂深奥,《周易》不再是一般老百姓能够明白和使用的学问。另一派则发展成为义理派,魏晋时期,出现了一个天才少年,名叫王弼,他一扫汉代庞大繁杂的象数体系,用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来解易,他认为《周易》重在义理,而不是象数。这一派至宋代出现了胡瑗和程颐这样的大家,用《周易》义理来阐明儒家的思想,后来又出现了李光和杨万里,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来证明《周易》中的儒家思想,这样就形成了历史上的“两派六宗”。两派即象数派和义理派,六宗就是刚才列出的几位易学大家所代表的学宗。象数和义理如同《周易》中的阴和阳,既相互攻讦,又彼此依附,既相生相克,又对立统一。

9.《周易》该怎么学

社会上涌现“《周易》热”是好事,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许多学易者更热衷于算卦,没有认识到《周易》真正的智慧不应停留在“术”的层面,而更应重视对“道”的理解与体悟。“道”即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核心价值体系。真正的学易者,应当明白象数与义理的关系,打个比喻:如果说象数是《周易》的躯体,那么义理就是《周易》的灵魂,躯体和灵魂不可分割,我们需要认识和了解其“躯体”,而更应重视体悟其“灵魂”,与其深入地沟通交流。

那么,该如何看待《周易》传统呢?余敦康先生认为:“由六十四卦的卦义所构成之体乃是《周易》哲学中那个包括自然和社会在内的生生不已的整体,也可以说是充满着活泼生机的自然和社会本身。”余先生在他的著作《汉宋易学解读》中提出“不离开传统,同时又不囿于传统”,“不离开”是传承,“不囿于”是创新。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周易》呢?我们认为应尽量做到四个字:静、实、化、养。

首先,要“静”:要静下心来。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静下心来,不再追逐快速前进的脚步,而要静下来关注一下自己的灵魂,修补灵魂的困乏与不足。《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静心,是学习的前提。

其次,要“实”:要笃实,不浮夸,不急于求成。沉稳,有恒心,循序渐进,才能真正有所得。

再次,要“化”:以文“化”人,将所学逐渐内化,由内化的精神来涵养生命气质。

最后,要“养”:逐渐内化之后,要懂得“养”,养心,养德,养生,使之恒久地葆有,实现人生精神境界的升华。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